圖為:2016年3月8日,習近平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
???二、改什么?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從農業供給側角度出發,為破解我國農業發展中的矛盾與挑戰開出了“藥方”,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首先是改思路。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失衡問題,根本的、首要的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發展思路。從農業現狀來看,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總量和質量上的結構性失衡,即有的農產品多了,庫存爆滿,有的又少了,大量依靠進口;高品質產品供不應求,一般性產品、大路貨又供大于求。解決這種供給側結構性失衡,當然要進行結構調整,適當增加或減少某些農產品。同時要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粗放式發展方式和疏于長遠的發展思路。有的產品早已供大于求,但在政策信號上沒有及時做出調整,生產源頭與市場需求脫節。因此,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失衡問題,根本的、首要的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發展思路。在發展思路上,要從源頭牢固樹立圍繞需求、圍繞消費進行生產和調整的觀念,充分發揮市場這只手的作用,讓農業生產者真正成為市場經營主體,使種養殖結構與市場需求匹配。同時,更加注重政策的長遠導向作用,在現代農業進程中,哪些是政策確保的,哪些是市場做主的,讓生產者清清楚楚,讓經營者明明白白,既要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也要從源頭增強贏利能力和抗市場風險能力,增強對價格漲跌容忍度,推動現代農業真正強壯起來。
其次是改結構。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性任務,這是自1985年以來中央第三次明確提出調整農業結構。這次結構調整的基本要點在于“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這次結構調整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挖掘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潛力,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四化”同步。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就必須增加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的供給,減少一般農產品的供應;增加高產區,減少低產區;增加特色農產品供給量。通過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場導向,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最后是改制度。制度是保障,保障有力方能運行通暢。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屬落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關系密切,可以作統一部署和要求,但試點工作中要分類實施。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線、是試點的大前提,決不能逾越。”第二,建立促進生產的激勵制度和保障制度,我國目前最缺乏的是優質農產品,所以政府應鼓勵農民生產優質農產品。對于從事優質農產品生產的農戶,政府應在項目資金、銀行貸款、基礎設施保障等方面建立相應的制度用于激勵引導。第三,建立相應的安全、衛生生產制度。我國的農產品質量不高和衛生不安全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很多人認為要解決這個難題,就要少施化肥,少用農藥。但是現在如果不施化肥,不用農藥,農民可能全都是虧本的。因此還需要政策的力量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