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長萬鋼等就“科技創新發展”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2016-03-10 22:47:12??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高校、研究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仍存在障礙 萬鋼說,這幾年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一些發展,但依然存在短板。從發展的角度看,2015年末,全國技術市場的成交額已經達到9835億元,科技成果轉化發展較快。但從結構上看,80%左右是企業進行轉讓和吸納的,高校、研究院所在轉化成果時還有一些障礙。 對于如何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障礙,萬鋼說,第一,要取消審批程序;第二,收益權、分配權由高校自己按規定程序自主處理;第三,要促進企業和高校的緊密合作,鼓勵高校科技資源的開放;最后,要加強技術市場的建設,培育一支既懂產業又懂科研的專門從事轉化服務的隊伍。 周國輝說,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重點要解決兩大問題:第一,明確供給方面的產權,給予科研人員自主處置權、收益權。第二,要有市場體系。 重大科技項目也可以很“生活” 談到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與民眾生活的關系,萬鋼表示,我國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都與生活緊密結合。他說,比如北斗導航,我國5萬多艘漁船都使用了北斗導航,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漁船可以獲得短報;蛟龍號已經下潛100多次,許多科學家跟著走向海底世界;前些年黑龍江發大水,就是用資源衛星來監控,減輕了災情。 萬鋼用前期調研的經歷說明了重大科技項目、工程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最近我到內蒙古去調研,有一個企業用北斗放牛,給牛帶項圈,還用上了WI-FI,牛吃什么草、在什么地方都知道,如果一旦過界,牧民派個無人機把它給攆回來。” 萬鋼表示,我國“十三五”將要實施的一批重大項目,一方面將支持原始創新積累,實現科學知識突破。“另一方面也會改善我們的生活,促進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鼓勵民企參與科技軍民融合 萬鋼表示,科技領域的軍民融合目前有一些不夠協調、連通不暢的問題,將從航天、潛海、超算、信息技術應用等進行統籌布局,共同謀劃。 萬鋼說,已經有很多民營企業參與了國防裝備的研究和采購,未來要從科研設施的互通互用來促進軍民融合,通過人才培養促進軍民融合。“科學的探索實際上沒有軍用、民用之分,而是用在什么地方,怎么樣使它更好地發揮效率。”萬鋼說。 潘建偉說,對于設施的共用,不僅是國內所有的學者可以共用通用的科研設施,通過國際合作也可以進行科研設施共用。 眾創空間未來更多聚焦實體經濟 萬鋼說,目前全國已有約500家獲國家各類支持的眾創空間,和原有的企業孵化器、各類大學科技園、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形成了一個創業的體系。 下一步如何更好發展眾創空間?萬鋼說,國務院發文明確要求眾創空間未來在發展上更多聚焦于實體經濟,更多用科技成果來帶動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升級,更多面向市場的新需求、潛在需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很多企業的創新實踐帶來啟迪,如海爾打開市場銷售渠道、打開零部件資源渠道、打開制造服務的做法既推進眾創的發展,又推進企業轉型升級。 工匠精神實際是一種敬業精神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工匠精神”受到廣泛關注。 曾在德國留學工作的萬鋼說,工匠精神實際是一種敬業精神,就是對每個人所從事的工作鍥而不舍,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德國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鑒。 他指出,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結果。“德國哪怕一個商店的售貨員也要進行系統的教育,包括包盒子、做禮品等都有一個系統的教育。”其次,工匠精神也是文化的體現。創新時代,中國也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使更多產業一線工人能得到更系統的教育,使質量為上的要求變成企業發展的文化。 |
相關閱讀:
- [ 03-10]萬鋼談屠呦呦獲諾獎:中國科學家的集體榮耀 要銘記中國科學家的歷史功績、風范
- [ 12-28]萬鋼:明年將適時召開海外華商致公峰會
- [ 10-18]科技部長萬鋼:中英科技創新合作必將進入“快車道”
- [ 08-14]尤權會見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
- [ 08-14]尤權會見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