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創新的時代強音——從全國兩會看“中國創造”
2016-03-11 09:30:57?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揚創新之帆,構筑推進“中國創造”時代精神 “與其低價等死,不如創新求生。”面對煤炭價格的一路下滑,全國人大代表、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既承受著巨大壓力,也看到了轉型發展的希望。 “煤炭企業要做好‘煤’文章,也要做好‘非煤’文章,以煤為源頭,通過科技創新向產業鏈要效益。”在張有喜的設想中,同煤正在打造的“煤—甲醇—聚甲醛改性產品”和“煤—甲醇—烯烴”兩條產業鏈,將肩負起去產能、增效益的重任。 在山西另一大煤礦潞安集團,作為董事長的李晉平代表也心系著一場創新革命。“我們已將一塊煤分解成180多種產品。最近,通過把煤氣化后的合成,生產出高端高熔點費托蠟,此前全部依靠進口,將來會成為我們企業的核心產品。” 有人形象地比喻,創新是從0到1,難在“無中生有”;有人說,創新是從1到1.01,贏在“多走一小步”。 邁向“中國創造”,要有腳踏實地的干勁—— 北京中關村,去年專利申請量突破6萬件,同比增長近四成。全年新技術企業總收入超過4萬億元,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8%; 深圳南山,90%以上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 “目前,很多企業的創新實踐帶來啟迪,如海爾打開市場銷售渠道、打開零部件資源渠道、打開制造服務的做法既推進眾創的發展,又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科技部部長萬鋼10日在記者會上說。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未來五年我國要啟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邁向“中國創造”,要有久久為功的精神—— “就像打排球分發球手、一傳手、二傳手一樣,科技創新分為科學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二者互為促進。”談到創新精神,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原子分子納米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明打了個比方。 這位年過古稀的科學家,談起自己從事了大半輩子的納米研究時神采飛揚:隨著納米技術高度發展,將會發明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機器人,服下后會在人體內“修修補補”,維護健康。“這聽上去像童話,但并非遙不可及。”李家明說。 他表示,當創新形成一種文化,內嵌到每一個人生命中,人類自身的發展就擁有了用之不竭的動力。 “創新精神其實沒有聽起來那么‘高大上’,它和我們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一樣,要踏踏實實、持之以恒。”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小珂說。 創新展現希望,創造書寫未來。 在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以創新為動力,以“中國創造”為實力,中國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
相關閱讀:
- [ 03-11]把兩會精神化為工作的強大動力
- [ 03-11]兩會花絮:第一次采訪
- [ 03-11]兩會代表委員暢談依法治安
- [ 03-11]兩會涉臺表態備受關注 輿論關注蔡英文就職演說
- [ 03-11]省安監局督查組到泉州市督查“兩會”安全生產工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