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00ikk"><del id="00ikk"></del></bdo>
    <input id="00ikk"><del id="00ikk"></del></input>
  • <bdo id="00ikk"></bdo>
  • <bdo id="00ikk"><del id="00ikk"></del></bdo>
  • <bdo id="00ikk"><del id="00ikk"></del></bdo>
    • <bdo id="00ikk"></bdo>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國內> 社會 > 正文

      引人注目的新群體:退休官員變身新鄉賢

      2016-03-12 09:07:00?黎昌政 李勁峰?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我來說兩句

      退休官員具有“跳出農村看農村”的優勢,較高的文化層次、豐富的從政閱歷使他們在觀察和解決“三農”問題時視野更寬、辦法更多。同時,回歸田園奉獻桑梓,也為退休官員們找到了一條延伸價值、發揮余熱、大有可為的新出路,開啟了人生第二季。

      2016年1月22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離退休干部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充分凝聚和釋放正能量。

      新春伊始,半月談記者深入山西、江西、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甘肅、貴州等地,走訪退休返鄉官員,了解他們變身新鄉賢后的作為和收獲,探討還鄉路上的阻力與困難,探尋有效路徑和對策。

      南昌市原市長李豆羅和西湖李家村民們一起插秧

      市長還鄉做“農夫”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賢(人物篇之一)

      “無論官有多大,不論你走多遠,不管你掙多少錢,總是要葉落歸根的?!?010年,告別政壇后,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長期從事農村工作的李豆羅,回到江西南昌市進賢縣前坊鎮西湖李家,帶領當地村民建設美麗家鄉。

      6年來,按照“先村容,后文化,再產業”的步驟一步步推進,西湖李家“樹繞村莊,水滿陂塘”的村容村貌基本形成;在孝悌文化、節慶文化熏陶下,敬老愛幼、文明禮讓、鄰里和睦蔚然成風;以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為特色的鄉村旅游產業紅紅火火。

      二十離家六十回,田間戴月荷鋤歸

      20多歲離開西湖李家,從鄉鎮黨委書記一直干到南昌市市長,最后又擔任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10年1月,結束最后一場報告,李豆羅當天下午就返回家鄉。用他自己的話說:“從農民到市長,走過了40年;從市長到農民,只用了4小時。”

      擔任市長時,他的足跡遍及千家萬戶,在任上清理整治了940條大街小巷,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平民市長”。做回農民,他不是想當隱士,而是要續寫40年前未盡的規劃,把西湖李家建成宋朝著名詞人秦觀的詞《行香子·樹繞村莊》所描述的那樣: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6年彈指一揮間,如今,走進這個青嵐湖邊的小村莊,馬頭墻巍聳,紅石路蜿蜒,路旁、山岡、塘畔、湖灘,處處綠樹成蔭,夢想中的江南水鄉不過如此。

      40多年的官員生涯,李豆羅不改本色,犁田耕地、種菜打糧,樣樣農活都會干?;氐郊亦l,他沒有“適應期”,人生第二季春意盎然?!皹憔訛鯈徤竭叄瑒偎齐[士神仙,滿眼青山綠水,更有空氣新鮮,餐餐時令蔬菜,睡到太陽升天?!边@句順口溜是他如今生活的寫照。

      “老干部療養,團拜活動,我一概不參加?!崩疃沽_說,退休就要退得徹底,他就安心在家鄉做個農夫。

      農村就是農村,農村就要像農村

      在西湖李家,李豆羅的頭銜是新農村建設總顧問。這位一輩子沒脫離農民身份的官員,看到了當前農村存在的種種弊端,也找到了改變鄉村面貌的思路和辦法。

      “別人搞新農村,是搞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我的理念是山水化、田園化、農耕文化。”李豆羅說,“農村就是農村,農村就要像農村?!?/p>

      西湖李家有600多年的歷史,很多老房子破敗不堪。李豆羅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請來精通古建的施工隊,修舊如舊。400棟房子全都加了馬頭墻,修了紅石門樓,保留了古宅的建筑風格。原本泥濘的村道,鋪設了一層紅石,甭管天晴下雨,均方便出行。

      上世紀70年代,村里的樹木砍伐殆盡。李豆羅帶領村民植樹造林,房前屋后、田邊路旁、荒坡山地,前前后后種了50多萬棵樹。

      “上半年水漫金山,下半年如同火焰山?!蔽骱罴医涤炅繕O不平衡,十幾口山塘是重要的調節器?!八猩教了畮於忌钔诹艘槐椋昙拘钭「嗟乃?,旱季有更多水源。既防汛又抗旱,和當前國家倡導的海綿城市理念一致。”李豆羅說。

      和很多村莊一樣,西湖李家以前也是人畜混居,村民的房屋周圍搭建牛欄、豬圈、狗窩、鴨棚,不僅有礙觀瞻,更影響衛生。改變千百年來的傳統談何容易?李豆羅和村民斗智斗勇,硬是把牛欄、豬圈等附屬設施拆除了,在村外集中建牛欄8處,實現人畜分離。農戶家庭建造三格式化糞池,還新建了12座公共廁所。

      回憶這幾年,李豆羅總結說,房屋修了一遍,道路鋪了一遍,山塘水庫挖了一遍,田地平整了一遍,荒山綠了一遍。當初提出“紅石路、馬頭墻、碧綠水、滿村樹”,字字不落空。

      傳承文明,留住鄉愁

      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是華夏文化之魂。歷時3年,足跡遍布方圓數百里,收集了3000多件展品,西湖李家的農博館濃縮了中國農耕文化的精華。

      從犁、谷耙、鐮刀、水車等各類農具,到蓑衣、木桶、竹筐等各種用具;從搖籃、花床等各種寢具,到飯蒸、茶壺、水缸等各類飲食用具;從米鋪、茶鋪、匠鋪到碾房、油坊等各類作坊,一應俱全。

      李豆羅說,要讓城里人來了有看頭,鄉下人看了有想頭,老年人看了回味無窮,年輕人看了長知識。

      農博館之外,“農夫草堂”也是西湖李家一道風景線。占地1800多平方米,上下三層,全由紅石建造。草堂建成之后,成了村里的文化藝術中心,不僅收藏了數千冊圖書,還藏有眾多文化名家的書畫作品和國際友人的題詞。2013年,第四屆國際楹聯文化藝術節的舉辦,讓西湖李家的“農夫草堂”享譽全國。

      百善孝為先。在西湖李家,新修的馬頭墻和紅石門樓上,刻上了“二十四孝”、“三字經”和“李氏名人”圖像和故事,潛移默化,弘揚傳統美德。“村規民約”、“文明村民八不準”陸續頒布,村史、家譜逐步完善。每年一次的“好婆媳”、“好父子”、“長壽老人”、“優秀村民”、“優秀少年”等表彰評優活動,更讓敬老愛幼、和諧禮讓蔚然成風。

      年輕人愛過“洋節”刺痛李豆羅的心。在李豆羅的張羅下,50多年沒劃過的龍舟重新劃起來了,30多年沒舞的板凳龍又舞起來了。如今,清明節有集體祭祀,端午節有龍舟賽,中秋節有燒圣塔。最熱鬧的要數大年初一,早上9點開始團拜,團拜之后是評優表彰會,接下來慈善募捐和百桌年飯,下午上族譜,晚上舞龍燈,到后半夜才能平靜下來。

      好苦、好累、好氣,好欣慰

      500多戶2200多人,品行性格各異,想法千奇百怪。面對揣測、質疑,沒有堅強的毅力、坦蕩的胸懷,像李豆羅這樣沒有本村戶籍、田產的退休官員,很容易選擇一走了之。

      “好苦、好累、好氣?!被叵肫鸱掂l6年的各種經歷,李豆羅脫口而出。

      好苦,苦的是沒錢做事、沒人做事。“當市長時,打個電話,就有人把事情落實好。回來之后,除了幾個老伙計,沒錢誰也指揮不動?!币驗榈教幓I措建設資金,李豆羅自嘲現在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

      好累?!鞍滋熳ミM度,晚上忙調度,半夜找思路,早上想出路?!崩疃沽_說,他就像一個哨兵、一只老鷹,所有項目都要盯著。

      苦和累都不算什么,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和無端揣測最傷他的心。有的人甚至說,李豆羅退休了在外面撈不到錢了,現在又回村子里繼續貪了。

      “所有資金不進西湖李家,讓鎮財政所管賬,信用社管錢。工程款最后要鎮長簽字,財政所開轉賬支票才能提現。”經歷過大風大雨的李豆羅在管錢的問題上毫不含糊。為避嫌,他還規定西湖李家的人可以打工,但不可包工程。

      而他本人,不領一分錢工資,住林場的集體宿舍,一日三餐在食堂吃。有些人想來西湖李家看李豆羅的“別墅”,總是失望而歸。

      “不過,最大的感受是好欣慰?!睅拙淅悟}后,李豆羅話鋒一轉,“是非終有日,公道自在人心?!?/p>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西湖李家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不久前被授予4A級景區。鄉村旅游帶動餐飲業和土特農產品銷售,村民人人有事做,個個有錢賺。另外,每考取一名大學生,村集體給予5000元獎勵,老人去世給予2000元喪葬補貼。

      更讓李豆羅欣慰的是,民風更加淳樸了:“村里只有上大學的,沒有蹲大牢的;只有互相幫助的,沒有打架鬧事的;只有尊老愛幼的,沒有不認爹娘的?!?/p>

      “產業還沒真正發展起來,過完春節大部分年輕人仍然外出經商、務工,西湖李家還只是個‘半空心村’?!闭劦饺焙叮疃沽_說,建設尚未掃尾,管理還沒開頭,產業沒摸到頭,“水只燒到70度,還差30度”。

      “古村神韻,田園稻香,塘中蓮藕,山間鷺翔,農家飯菜,湖邊泳場。”為了心目中的西湖李家,李豆羅這位新鄉賢還在繼續努力著。(半月談記者沈洋)

      湖北黃石市工商局原副局長張友山在大冶市金湖街辦田垅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接受記者采訪李勁峰/攝

      從局長到村官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賢(人物篇之二)

      65歲的張友山,從湖北黃石市工商局副局長位置上退休后不久,于2014年下半年應大冶市金湖街辦黨委邀請,回到屬于省級貧困村的家鄉田垅村,擔任村支書。

      “村支書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挑戰最大、困難最多的崗位。”張友山說,但當家鄉需要他時,自己便義不容辭,欲有所作為。

      近日,半月談記者來到田垅村,傾聽這位“村支書鄉賢”的心路歷程。

      記者:當初為何選擇退休后回家鄉當村支書?

      張友山:田垅村是我的家鄉,近年來卻陷入貧困與渙散之中。一方面,由于田地、山林全部分到戶,村集體組織長期“零收入”,村里還有32戶低保貧困戶,屬于空殼貧困村;另一方面,村級基層組織渙散,村支書崗位長期空缺,前兩任村支書都在任上出問題被罷免,其中一人還被判刑。

      雖然參加工作后,每年只有春節和清明回村,對村里各項事務也不清楚,但我有28年的部隊工作經驗,有割舍不斷的家鄉感情,考慮再三后,我決定回村里做村支書。

      記者:決定回家鄉當村支書,有沒有人反對?

      張友山:沒人反對肯定是假話?,F在我兒子、兒媳在北京工作,老伴在北京幫忙帶孫子,他們都反對我回村里。家人都覺得我自己每個月有四五千元的退休工資,生活不愁,還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不能太操心,何必自找麻煩、自討苦吃。

      當時我心里也沒底,征求過不少戰友、同事的意見。有戰友聽到我要當村支書,開玩笑說“當了一輩子官,退休后還當村官,還沒過夠官癮”?和當地同事、領導談心時,不少同事說,從工作需要角度,贊成回村里作貢獻;但從私人朋友角度而言,建議最好別回去,吃苦受累還不討好。

      思前想后,最后還是回鄉發揮余熱的想法戰勝了猶豫,決定接受這份新工作。

      記者:新官上任三把火,您是如何開展村支書工作的?

      張友山:俗話說,“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我決定從整頓基層組織入手,改選出一個年富力強、有上進心和責任心的村兩委;健全工作制度,建立起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值班制、民情接訪登記制、黨員結對幫扶制等制度,讓村兩委運轉步入正軌。

      同時,村里要脫貧,村集體不能再零收入。以往村集體資產是負數,不僅沒積累,還背負著數十萬元的欠債。因此,我發動全村,多方籌集資金,投資建設兩個總面積13畝的魚塘,投資入股葡萄園種植,盡可能做實村集體經濟。

      現在黨員群眾服務中心24小時有人值班,村兩委每周一都要開例會,形成村務日志,村民有些什么訴求、村干部做了些什么事,一目了然。同時,入股的葡萄園每年能給村集體帶來兩萬元收入,魚塘今后承包出去也能帶來一筆收入,讓村里徹底告別空殼村。

      記者:從處級干部到村支書,工作角色是如何轉換的?

      張友山:角色轉換確實難度很大。比如,過去自己一早去辦公室,茶水衛生都有人辦好了;文件有人送過來,自己簽字安排工作,后面聽匯報就行;出門單位能安排車輛,完全不需自己操心。

      現在一個人住村里,一日三餐洗衣做飯都要自己處理。當村支書要到處跑,到上級部門爭取項目與政策,找戰友朋友為村集體開拓資源,到村里重點項目現場盯著,處理村民反映的各類問題。而出行全靠自己800塊錢買的電動車,風里來雨里去。

      記者:當村支書,遇到過哪些挑戰與困難?

      張友山: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黨建、扶貧、治安、農業、土地、交通等各個領域,都有上級部門找你。田垅村村民2000多人,婆媳關系、鄰里矛盾、低保扶貧、修路建房,各類大事、瑣事、煩事都得找你。加之精神負擔較重,回村之后我瘦了10多斤。雖然自己在村里還是有些威望,但也會遇上喝醉酒的村民到辦公室來拍桌子、發脾氣。這些都需要自己耐心去面對。

      農村很多矛盾糾紛,常常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斗氣,并非觸及多少利益。我總結矛盾化解要講究四個方法,一是先順氣,尊重雙方意愿;二是公正處理,一碗水端平就事論事;三是突出村民自愿,不能強壓而不服氣;四是依法處理,現在群眾法治意識也大幅提升,講法大家都能認。

      記者:現在每天的工作、生活狀態是什么樣?

      張友山:我現在住在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生活很規律。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洗漱之后快走一小時,回來自己做早餐,隨后讀報做筆記。上班后,每天要給村民手寫介紹信、開各類證明。此外每年初向村民承諾辦10件實事,需要經常過問路燈安裝、文化禮堂建設等項目,看現場、出主意。中午自己蒸個米飯和雞蛋,晚上做點面條或到弟弟家吃,生活很好對付。每個月必須去黃石一趟,因為要用胰島素,一次購買一個月的用量。

      返鄉后雖然少了很多家庭天倫之樂,卻在身心健康方面收益很多。空閑時打乒乓球、下象棋,更多時間是看書、琢磨村里的事情。動腦子多了,精神也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回家鄉當村支書,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份獨特而難得的閱歷,其中酸甜苦辣只有經歷了才能感受到。

      記者:退休干部當村官、做鄉賢有哪些優勢?

      張友山: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退休干部返鄉工作可能有四方面的優勢:一是雖然離開家鄉40多年,但在村里有一定知名度,大家都知道我這個人,而且在村里屬于長輩,做工作也便利不少。

      二是退休干部有時間精力、有退休工資,不需要通過在村里工作為自己“撈好處”,村民都很放心,因此工作就會比較超脫,也能更加投入。

      三是能搭建爭取籌集資源的橋梁。村兩委工作,要求四處化緣,這方面熟悉行政流程、同事多朋友熟,無疑能給村里帶來不少幫助與支持。

      四是退休干部有很強的緊迫感,返鄉到村里工作,說明自己還有體現自身價值的機會。必須趁著身體還好的這幾年,只爭朝夕發揮余熱。

      記者:鼓勵更多退休領導干部返鄉,還需要哪些管理和保障措施?

      張友山:一是嚴要求,老干部不能倚老賣老,組織上更不能放松對其工作要求,甚至要更加嚴格;二是勤指導,農村工作與機關工作有著天壤之別,不少退休干部可能短時間內難以接受,需要組織上在工作中多指導與支持;三是多關心,退休干部此前主要生活在城市,返鄉一般都是獨自一人,在生活上有諸多不便,各級政府部門與組織應該多關心,多打氣,鼓勵退休干部返鄉后做出新業績。(半月談記者黎昌政 李勁峰)            

      精英反哺:十位官員返鄉記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賢(人物篇之三)

      告別城市生活回歸田園,是落葉歸根的留戀,更是報效桑梓的責任。近年來,不少地方官員退休后,回到故鄉、回到農村,或用知識、經驗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或老驥伏櫪,甩開膀子,勇當鄉村建設的帶頭人。

      徐金龍:外交官回鄉,教村民學法語

      法國以浪漫聞名,學法語也是件很時尚的事。如今,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勝涇村村民在村里就能學習這門語言了。教他們的,是從村里走出去,長期工作在法語語系國家的退休外交官徐金龍。

      近日,勝涇村法語大眾培訓班在村委會大會議室開班授課。

      “蒙”“冬”“松”“撥帝搭撥帝,樂滑蛇翻松泥”……雖然法語零基礎,但大家學得不亦樂乎。來上課的村民中,有孩子,有年輕人,甚至還有一些老人。開始大家跟徐金龍學發音還有點不好意思,在他一次次鼓勵下,課堂上的朗讀聲越來越大。

      徐金龍南京大學法語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此后,他在我國駐盧旺達、阿爾及利亞、馬里、毛里塔尼亞、馬達加斯加等大使館和領事館工作,擔任過政務參贊、總領事等職務,直到2012年退休。

      徐金龍告訴半月談記者,他能學法語并從事外交工作,是當年家鄉人民給的機會,現在希望用這一技之長回鄉為大家做些事。太倉人說的是吳語,法語的38個音素,有36個在吳語中存在,學起來有一定的先天優勢。即使是當地老人,發出法語的音也不難。

      徐金龍教村民學法語完全免費。他說,現在開的是大眾班,等過一陣子,還會選出一部分學生,開個專業班。考慮到大家都沒有基礎,他不會用“學院派”的教學方式,而是憑借自己這么多年說法語的經驗,直接教大家實用的生活法語。

      張洪雄:“鄉情圖書室”滋養留守兒童

      貴州凱里市凱棠鄉白水村是個偏遠的苗族山鄉小寨。在那里,有一間特殊的圖書室,不足30平方米,卻密密擺了7個書架。那是耄耋老人張洪雄留下的遺產。去年老人不幸因病去世,但老人退休后的故事被鄉親們傳為佳話。

      張洪雄曾任貴州省麻江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0年,已經70歲的張洪雄和老伴回到了白水村老家,把自家的老房收拾出來,辦起了“鄉情圖書室”。

      圖書室有個登記冊。誰來借書,老人都要登記上名字和書目,到現在,有7000多人次登記過。圖書室現有1.6萬多冊圖書,老人生前把這些圖書按照政治、法律、科技等分出類目,方便讀者查閱。

      這個地處偏遠的苗族山鄉小寨,村民多出去打工,圖書室就成了留守兒童的樂園。張小艷就是其中一個。父母都不在家,張小艷白天在這里看書,晚上還能跟張洪雄學習苗文。村支書說:“張洪雄辦了3個班——苗文班、書法班、課前預習班,讓孩子們有個去處?!?/p>

      寨子里99%都是苗族,人人會說苗話,卻沒幾個識得苗文?!安荒馨炎约旱膫鹘y丟了”,張洪雄親自披掛上陣,還把在麻江縣消防部門工作的兒子張躍輝叫來給孩子們上苗文課。

      除了圖書室,家里的幾間房子也被老人改造,分別設立閱講室、陳列室、書法室、休息室等。大門常開不閉,誰都可以到這里來轉一轉、看一看。

      五組村民張洪發以前常年在外打工,過年回家時經常到圖書室找些種植養殖的書拿回家看,一來二去,他心里漸漸有了底,索性放棄打工,回家養起了母豬?!斑@些書很有用,對我搞種養很有幫助,少走很多彎路。”

      張洪雄老人的善舉感染了很多人。40歲的張金權便是其中一位。張洪雄去世后,張金權堅持來圖書室幫忙,登記圖書、打掃衛生、教孩子們說苗語,忙得不亦樂乎。

      陳吉鎖:編印《特別村志》,讓村民記住自己的根

      今年70歲的陳吉鎖曾是山西晉城市國稅局工會主席,2001年退休后回到家鄉——陽城縣孔池村?!斑@塊土地養育了我,不想離開。”陳吉鎖和老伴栗?;ǘ际潜敬迦耍@里有很多他們兒時的回憶。

      回鄉后,陳吉鎖發現村里的變化令人憂心。“以前我們村是全縣農業學大寨的典型,人們的精氣神很足,現在雖然生活富裕了,但思想境界下降了。一些人除了下棋、打麻將,沒別的事情可干。要說讓干事,先問給多少錢?!?/p>

      陳吉鎖一直思索著怎樣憑綿薄之力報答故鄉??壮卮迥厦嬗幸粋€叫“寨圪堆”的地方,這里地勢較高,周圍都是荒草。“如果這里能建一個公園,村里人就可以來這里散散步,跳跳舞,打打太極拳了?!庇谑?,陳吉鎖召集了村里幾個和自己一塊長大的弟兄一起謀劃,并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經過5年時間,孔池公園建成了。

      孔池村雖然不大,但歷史文化豐富。近年來,年輕人不斷外出打工,村里的文化傳統正在丟失。為此,從2001年開始,陳吉鎖和老伴編寫《特別村志》。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拓碑尋廟,一家一戶尋根問祖,校對各家族譜,還要將村里的遺存院落、廟宇、文物等一一拍照。

      直到2015年,這本60余萬字、圖文并茂的《特別村志》得以問世。該書以“清雅居札記”命名,包括“保護村事拾遺、世族追記、史海鉤沉、文輯逸事、書信往來”等章節,記錄了孔池村每家每戶的家族淵源、家譜流續,附錄了每家60歲以上老人的照片。

      陳吉鎖自費數萬元印刷《特別村志》,每家每戶無償贈送一本,“要讓村民們都能記住自己的根”。

      劉海水:自辦德孝澡堂,自繪德孝漫畫

      “我與農民、工人和知識分子都長期打過交道,熟悉這些群體的不同特點?!痹谏轿鬟\城市鹽湖區東郭鎮,一見面,71歲的劉海水老人便道出這句話。

      退休前,劉海水當過村干部,在企業當過一把手,最后從山西運城市鹽湖區直工委副書記一職上退下來,重新成為鄉親們中的一員。劉海水很有名,遠近鄉鄰都知道他。他善于開導,別人和他聊一聊,很多困惑便豁然開朗。他出名還有一個原因:家中開辦德孝澡堂,自繪德孝漫畫。

      德孝澡堂由劉海水的長子經營,原來有一個更雅致的名字,但因一件事,劉海水給它更了名。

      幾年前,鎮上一位老人辭世,其子開店做買賣,因“怕耽誤掙錢”,連葬禮也沒給老人辦。這件事傳到劉海水耳朵里,他幾晚上沒睡著覺。他想不通,社會向前發展、文明程度提高,怎么會有人把錢看得比親生父母還重要?自己的子女很孝順,但有什么辦法,能帶動周圍更多年輕人孝老、敬老?

      幾經思考,劉海水給澡堂更名為德孝澡堂,并規定:凡是60歲以上老人洗浴,一分錢不收。小小澡堂覆蓋周圍數千居民,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德孝澡堂很快出了名。前來洗浴的人們從登門入室開始,目光所及之處,從門聯到墻壁,是各種各樣的孝老敬老漫畫,有文字有配圖,并不憑空說教。

      40歲初學漫畫,70歲畫出名堂,人們通過漫畫,結識了劉海水。在東郭鎮一處庭院內,一張露天放置、一米見方的簡陋小桌,就是劉海水作畫的案頭。構圖需要靈感,白天想、夜晚想,老伴叫吃飯了他還在想。冒出一個好構圖,飯吃兩口,他就放下筷子趕緊畫。

      4年來,他的畫作原圖摞起來有半米多高,多數主題都與老有所樂、孝敬老人有關?!斑\城是傳說中的舜帝故里、中國德孝文化之鄉,但近年我聽聞、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深深刺痛我的心,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漫畫。漫畫有較強的社會性、傳播性和深遠的教育意義?!眲⒑Kf。

      孫金柱和村民們商量在農村發展農家樂

      孫金柱:“舞”動太行山村

      70歲的孫金柱是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南部的河北鎮孤堆底村人。2007年,他從縣財政局副局長崗位退休回到老家。

      剛回村時,孫金柱感覺村里毫無生氣,老百姓除了打麻將,就是說閑話。他就尋思著把群眾組織起來,搞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動。于是,他自費購買了音響設備,組建起健身舞蹈隊。

      剛開始,人們既好奇又害羞,只有寥寥幾個人。孫金柱一招一式教他們。慢慢地,晚上打麻將的人越來越少,跳舞的人越來越多。每天晚上不到8點,悠揚的音樂就在四周回蕩,大院廣場燈火通明。山溝中沉寂的村莊被點燃,有了生機。

      廣場舞只是孫金柱活躍村子的其中一招,他還組織村里的文藝愛好者唱梆子戲、學打太極拳。

      孤堆底村是被稱為“太行山上焦裕祿”孫文龍的故鄉,這里有一個孫文龍紀念館。晚上,孫金柱組織活動;白天,他就是紀念館的義務解說員。他說:“把孫文龍精神宣傳好,也是宣傳家鄉?!?/p>

      2012年,孤堆底村準備將村南面的一座大山打造成森林公園,孫金柱主動請纓,挑起開發重擔。他向村民征集各種舊物件,建起了民俗文化園,并指導鄉親們開辦農家樂。

      這些事情,孫金柱件件都要親力親為。兒女們不理解地問他:“爸爸,您退休了,在城里有房子、有工資,就該像你的老朋友、老同事一樣,要么外出旅游開開心,要么自己健健身。村里的事情有村干部,你卻跑得比他們還急,結果把自己累得不成樣,圖些什么?”

      “圖什么?圖的就是讓咱孤堆底趕緊富起來,趕快美起來,生活趕快好起來!”孫金柱說,“不但我這樣做,你們將來也得回來這樣做,這兒是你們的故鄉,無論你遠在天涯海角,還是將來做了多大的官,故鄉永遠不能忘記。”

      白成:500畝山林的綠色夢

      “小時候在農村度過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至今對家鄉的貧窮仍記憶猶新?!苯衲?4歲的白成說,他有個心愿,永遠做家鄉的兒子,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讓家鄉人過上好日子。

      退休前,白成是甘肅省蘭州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綠化處處長。退休后,白成的心思著重放在老家向陽村的生態改善上。

      向陽村里有座魚龍山,但山光禿禿的,不長一棵樹,水土流失嚴重。白成四處找投資,號召群眾集資,在魚龍山栽植各類苗木3萬余株,綠化荒山500畝,并配套水利設施和休閑娛樂場所。原來沒有一棵樹的荒山變成了一道綠樹成蔭、風景優美的旅游風景線。

      向陽村距離蘭州300公里,但白成每月來向陽村至少兩次。先坐公交到縣城,再找親戚的車接他進村?!昂芏嗳藙裎遥诵萘司蛣e再跑了,但我心里放不下那500畝山林。”白成說。

      趙亞夫:筑夢“有機農業合作社”

      60歲學計算機,70歲學有機蔬菜種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趙亞夫,一個退休的副廳級干部,如今一年里有200多天扎根鄉下,跟農民一起在田間地頭忙碌。

      今年75歲的趙亞夫,是江蘇省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曾長期擔任鎮江市農科所所長、黨委書記。

      趙亞夫退休后做的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在江蘇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駐點,幫助貧困村實現小康”。10多年來,他帶動農民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組織農民成立有機農業合作社。

      2014年,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萬元,比13年前增加了6.5倍。他準備再用幾年時間,使農民年收入增加到2.5萬元——這是江蘇省基本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指標。

      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民社區合作社,開始生產有機桃,后來增加了有機大米、蔬菜、果品、肉蛋等產品,近年還搞起了農產品加工、銷售合作,目前又積極拓展農業旅游合作及信用合作。

      如今,戴莊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已從10年前的負80萬元提高到年收入約200萬元,積累的集體固定資產超過1000萬元,這在茅山革命老區已屬第一方陣,而主要來自農業積累,更顯可貴。

      2015年,江蘇省句容市委書記在署名文章《老百姓為什么發自內心地說趙亞夫好》中寫道:趙亞夫從領導崗位退休后,沒有安享晚年,卻一頭扎進茅山老區最窮最苦的戴莊村執著奉獻,開辟了“三農”發展的新天地。他十多年來堅持每年為農民義務上課上百次,編寫實用科技讀物超百萬字,引領幫助眾多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卻從未收過農民一分錢和額外的報酬。

      王世錄:為“三農”獻策要說內行話

      “老兄,又見面了?!迸郎弦蛔u石砌成的丘陵緩坡,已退休多年的成都市金堂縣委原副書記王世錄與趙家鎮平水橋村黨支部書記段開迅的兩雙手握在了一起。

      “老領導經常來,田塊怎么整理,排灌溝渠要挖多深等,他都有專業建議。照他的方法操作,去年夏天的暴雨終于沒有再大面積沖毀我們農田?!倍伍_迅介紹。

      指著遠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成都金堂10萬畝丘區特色產業示范基地”的牌子,趙家鎮鎮長胡曉俊說,沒有老書記的爭取,棄耕多年的土地現在可能依然是一片荒草。

      王世錄接受半月談記者專訪時說:“當時,縣上準備參照平原地區標準,逐級申報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我說金堂‘七丘二山一壩田’,高標準農田建設絕不可照搬平原?!?/p>

      金堂縣原農機局退休領導彭世選介紹,王世錄帶著農業專家深入農村調查后,提出10條建議,包括建設高標準農田應同臺同平,不可“平山頭、大挖大翻,全面推平”;農機推廣力求相適,不可“大腳穿小鞋”或“小腳穿大鞋”等。

      王世錄的建議很快引起成都市領導的重視,有別于壩區的丘區標準被納入評審考核辦法中。王世錄認為:大挖大翻不僅投入浪費大,而且嚴重破壞生態。既然要聽建議,那就說真話。

      2003年,王世錄從縣委副書記崗位上退居二線后,他的調研足跡遍及全縣20多個鄉鎮200多個村(社區)。2011年,針對金堂縣相關主管部門提出的某道路改造規劃方案,王世錄與老科協10多位專家深入實地綜合考察后,果斷建議對該道路實施綜合整治,對已提出的高架路建設方案,應再從多方面論證。

      當初參與調研的一位老專家告訴記者,這實際上叫停了投資巨大的高架路建設方案,后來也被金堂縣時任領導采納,一下子節約好幾個億的建設資金。

      正是以這樣的擔當,王世錄還幫助當地黑山羊養殖業恢復生機,并且走向產業鏈發展。在“黑洋洋”金堂黑山羊趙家擴繁場,去年從南充市儀隴縣來此創業的年輕人王杰說:“在王老的鼓勵下,在鎮村干部的支持下,我就是貼本也要帶領農民把這個產業做起來,因為黑山羊肉純生態喂養,在南方有巨大市場?!?/p>

      王世錄說,60歲正是一個基層領導干部視野開闊、經驗豐富的年紀,關注民生、服務社會的熱情不能隨著崗位一起退下來。

      胡述奎:“全村脫貧不是夢”

      今年66歲的胡述奎是重慶巫溪縣正處級干部,2010年退休之后回到家鄉鳳凰鎮木龍村。他熱心參與村里的公共事務,幫助修橋,管理柚子樹等。他逐漸贏得村民信任,被選為村支部書記。

      木龍村是個貧困村,全村1400多口人,很多人外出務工。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胡述奎帶領村民種植柚子樹,全村2600畝土地種了1800畝柚子,還種了600多畝花卉苗木。

      2014年,胡述奎帶領村民對全村的危舊房進行改建,村里300多戶房屋煥然一新。2015年,村里100多戶人家發展起農家樂,鄉村旅游越來越興盛。胡述奎說,未來就是要把村莊打造成縣城的后花園。

      擔任村支書以來,村里200多人脫了貧。目前,村里還有64戶貧困戶,胡述奎的夢想是2016年實現全村脫貧。

      楊文金:幫助洞穴居民告別“一家7人4個碗”

      春節前,楊文金受邀到熊開良等3戶村民家中做客,大家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了一頓殺豬飯。“看到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非常欣慰?!睏钗慕鹫f,這頓飯吃得特開心。

      今年70歲的楊文金,曾經擔任過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副縣長、縣人大副主任、縣政協主席。2003年,他退休了,但閑不住,成了一名扶貧志愿者,拿著自己的工資在縣內各個村寨考察。

      一次走訪中,楊文金發現,一個偏僻大山洞穴內,竟然住著熊開良等3戶人家17口人。他于是寫下了題為《一家7個人,只有4個碗》的調研報告。

      2004年9月,貴州興旺民族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時蘭到鎮寧調研幫扶,楊文金將這3戶洞穴村民的情況告知楊時蘭,他當即答應出資3.4萬元為他們建房。

      在楊文金的協調下,3個多月后,建起了6間總建筑面積為160平方米的平房。2005年1月8日,在住了15年洞穴后,熊開良等3戶村民終于搬進了新房。

      告別了穴居生活,3戶人家靠著辛勤勞動漸漸擺脫了貧困。如今熊開良家建了一棟兩層樓的房屋,自己在家養豬,孩子到外面打工,一年收入可達10余萬元。

      2003年至今,楊文金與其他志愿者一起努力,從各個渠道引進資金,先后在鎮寧縣邊遠村幫助修建了9所小學,給5個自然村安裝了自來水,給12戶貧困戶建起新房,為15戶無牛農戶買了耕牛。(專題參與調研記者:沈洋、劉巍巍、向定杰、王菲菲、劉翔霄、梁軍、葉含勇、韓振、袁汝婷、李勁峰、馬劍)            

      重慶市黔江區政協退休干部張玉林辦起留守兒童學校有容國學書院 楊敏攝

      接續傳統:綻放人生第二季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賢(觀察篇之一)

      “立廟堂忠君之祿,歸鄉里孝親之澤”。千百年來,懷抱四方之志的士子們通過科舉離開鄉土為國效力,到了晚年,他們則選擇回到故土,回報鄉里。時代變遷,葉落歸根這一傳統并未中斷。當下鄉土中國正面臨重大變革機遇和諸多發展難題,退休官員憑借其優勢可以繼續發揮潛力,對家鄉和他們自身來說,可謂雙贏之舉。

      “葉落歸根”:顛撲不破的信念

      大樹參天,依靠土壤中水分的滋養,待到枝繁葉茂時,樹葉落到根部,化為泥土,回報根本。我國古代社會鄉土觀念很重,不論是做官的仕人,還是商人游子,都有一種想法,就是晚年回到生養自己的故土,“葉落歸根”。

      “長期以來,中國‘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農業型經濟生活特征,讓從事農業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業人群那樣四處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護在土地上。他們像莊稼一樣,把根深扎在鄉土里,對鄉土充滿了感情?!鄙轿鞔髮W國學研究院院長劉毓慶說。

      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文軒接受半月談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古代官員大部分源自農村,那里積淀著深厚的耕讀文化傳統,科舉制的實行讓寒士庶民加固了一個理想,就是“學而優則仕”。待到衣錦還鄉時,官員們又出于對家族根脈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回到兒時的故土,通過建立家族私塾或鄉村書院等進行文化反哺。

      “中國官員返鄉文化古已有之?!睆埼能幷f,“中國人有濃厚的家國情懷,作為一個人,不能忘記根本,而要回報根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里,如果一個人忘記了根本、家鄉,他就是不義之人,做人就立不住?!?/p>

      劉毓慶說,官員告老還鄉的傳統在周代就已出現?!秲x禮·士冠禮》中提到有“鄉先生”,鄭玄注說:“鄉先生,鄉中老人為卿大夫致仕者。”也就是退休鄉居的卿大夫。之所以叫“先生”,是因為他們兼任著鄉間的教育者,鄭玄注說“先生”是“老人教學者”。從“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戲曲小說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還鄉后與當地“士”一同傳道授業、教化一方的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林認為,自古以來,中國農村都有一個鄉紳階層,鄉紳階層支撐著鄉村文明。他們在農村實施文明教化,并參與鄉村治理。如果村與村之間、族與族之間有矛盾,兩邊的先生坐下來談判,基本上就能化解。

      致仕還鄉,作用幾何

      得益于古代官員的告老還鄉,鄉村實現了精英循環的有效流通,一定程度上持續不斷地帶動著鄉村的社會文化發展。這些中國最早出現的鄉賢,成為千百年來鄉土中國穩定和諧的基層管理機制的維系者。

      湖南省委黨校黨史研究部副主任、教授許順富認為,鄉土紳士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具有獨特社會地位與多方面社會功能的特殊群體,它不僅影響著國家政權的穩固,而且影響著鄉村秩序的安寧;它不僅是官僚的后備軍,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著民眾的代言人;它不僅是文化教育的占有者,也是文化教育的傳播者和輸出者。

      受訪的一些專家向半月談記者指出,古代官員告老還鄉主要起到以下三大方面作用:

      一是為地方興利除害。比如修路辦學、撫恤孤老、救濟貧窮、維護鄉民(家族成員)的利益、制定鄉規民約及家法族規等等。鄉紳的存在與作為,確實可以使鄰里和睦、安居樂業,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少有所長。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鄉紳就是當地居民的主心骨。鄉民遇有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等大事時,以請到鄉紳主持為榮;鄉民進行買賣交易時,契約上若有鄉紳做“保人”,心里就會踏實;在鄉民利益受到威脅時,鄉紳甚至可以組織鄉民與匪霸對抗,與官博弈。

      二是調解親鄰糾紛。明清頒布的律例中有在地方鄉里設立“申明亭”的規定,國家的法律明文授予“里老”以裁斷糾紛的權力:“戶婚、田土等小事,許里老于此(申明亭)勸導解紛。”那些在不同地區的申明亭中主持“申明教戒”、“勸導解紛”的“里老”一職,多是由不拿國家俸祿的鄉紳擔任。

      三是擔任縣級以下社會基層組織的負責人。中國封建社會的國家政權只延伸到縣一級,縣以下的廣大鄉村地區,都是鄉紳活動的舞臺,鄉紳是鄉土社會的權威。

      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顧炎武將這種由鄉紳擔任的官稱為“小官”,西周的鄉遂官、秦漢的鄉亭官、隋唐的里坊官、明清的保甲官以及各地宗族大戶的家長,大致都可以歸在顧炎武所言的“小官”之列。小官的產生是自發的,他們沒有國家的任命,只有鄉民的擁戴。

      顧炎武察覺到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活力在基層社會中,甚至認為,由鄉紳擔當的小官之職責遠比朝廷任命的大官重要,減少朝廷任命的冗官、維護自發產生于鄉民意愿的小官是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王朝興盛的關鍵。

      鄉紳群體,有高于普通民眾的文化知識、精神素養,有閱歷和視野,有一定人脈,對下層民眾生活有深刻了解。既可以將下情上達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將官方旨意貫徹于民間。他們承擔著傳承文化、教化民眾的責任,參與著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代表著一方風氣和文化。

      “告老還鄉”傳統從未中斷

      “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遍觀歷代,還鄉大有作為者層出不窮。西漢丞相韋賢“以老乞骸骨”,成了歷史上第一位告老還鄉的丞相;宋代戶部尚書沈詵告老還鄉后,每遇災荒之年,就把自家的存米拿出來按平價賣給當地百姓;明朝時期,浙江蕭山的魏驥官至吏部尚書,辭官在家居住20余年,筑堤浚湖,解鄉民水患之苦;清朝軍機大臣、禮部尚書閻敬銘70多歲時稱病,四次上疏辭官,回歸故里后捐款修建義學,并督辦建起當時全國唯一的民間糧倉,被譽“天下第一倉”。

      今天人們所能看到的明清兩代有價值的古村落,幾乎都是官員告老還鄉的杰作。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安徽黃山西遞村、宏村就是一代又一代商賈、官宦告老還鄉建設家鄉的示范作品,它帶來鄉村文明的整體升華。

      在當代,高官返鄉傳統雖大大減弱,但從未中斷,高官返鄉創業者也不在少數。開國將軍甘祖昌因傷病從新疆軍區后勤部長位置上退休,回到家鄉江西蓮花縣務農,一直到1986年去世;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毛致用退休后,回到家鄉湖南岳陽西沖村,把一個落后村變為“岳陽第一村”;當過9年海南省副省長、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陳蘇厚退休后務農,使家鄉松梅村面貌一新;湖北省原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榮禮退休后,在咸寧鄉村自費建起優質瓜果科技研究所和試驗園……

      讓人生第二季綻放光彩

      “當代官員退休返鄉的數量和規模,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語?!睆埼能幷f,這是因為社會形態和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國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由鄉土生活向都市生活轉型,很多官員在農村沒有了家,有的則因為農村條件落后不愿意返鄉。

      張文軒認為,對于葉落歸根這一傳統,現代人可以而且應當繼承發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改善,現代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遠勝于古人,很多60多歲的人退休后,仍然身體健壯、思維活躍,對支持家鄉發展有飽滿的熱情。

      民建貴州省委副主委、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徐大佑對半月談記者表示,鄉村的內生秩序離不開鄉村精英力量的形成與推動,各種級別的官員退休回鄉,能夠與其他非體制精英一起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尤其在當前,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貧困人口多的省份應當采取各種措施,鼓勵退休老干部下到基層一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認為,退休官員經過了黨和國家的培養,尤其是縣處級以上干部,在各個崗位上都經過了鍛煉,有比較豐富的工作經驗。見識決定眼界,這些人對農村未來發展看得較遠,鼓勵他們還鄉干事創業,能夠惠及一方百姓。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原平市子干鄉子干村黨支部書記栗翠田說,一方面,退休官員有豐富的經歷、較高的學識和廣泛的人脈,新農村建設特別需要這些人;另一方面,對于官員自身來說,退休后回歸田園,融入農村生活,服務鄉里鄉親,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可以讓人生第二季綻放更多光彩。(專題參與調研記者:王菲菲、劉翔霄、梁軍、袁汝婷、向定杰、沈洋、劉巍巍、馬劍、韓振、葉含勇、李勁峰)

      田園當歸:暢通官員還鄉路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賢(觀察篇之二)

      半月談記者在基層調研發現,當前退休官員返回鄉村成為新鄉賢,仍是少數人的選擇。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社會環境及文化心理的劇變,制約著退休官員融入鄉村、惠及鄉土。

      鄉愁之切,鄉土之遠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鄉發展不平衡,城市的經濟收入、教育資源配置以及高知識含量的工作性質等,使鄉村中的優秀人才流向城市?!鄙轿鞔髮W國學研究院院長劉毓慶分析,由于醫療、教育、文化等資源的不均衡分布,以及退休后國家良好的養老保障機制,退休官員的回鄉路受阻。

      當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農村面臨精英流失之困局。“那些早年憑借升學考試跳出龍門的農家子弟,迅速被大城市的潮流所裹挾,進而失去了還鄉訴求?!痹谏虾4髮W社會學系教授顧駿看來,城市化浪潮讓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資源向城市集聚,習慣了城市生活的退休官員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后,缺少獲得感和舒適感,告老還鄉者自然銳減。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安白歸納了當前官員還鄉的三種情況:一是從鄉村走出去,已經沒有了農村土地,回鄉之后租房居住,相當于休閑;二是雖然官員本人沒有了土地,但是家族其他人還有土地,回鄉之后借住在親戚家;三是官員本人與農村完全沒有關系,也沒有親戚在村里,完全租房子住。

      作家長征認為,古時官員告老還鄉的制度已不能適用于今天的社會現實,這是環境變化所致,還鄉難以成為官員退休后的普遍選擇。

      “過去文官致仕、武將解甲,官員在家鄉擁有土地與房產,回鄉成為一種合乎自身利益的選擇?!蓖醢舶渍f,如今返鄉官員在農村難有立身之地。

      甘肅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張建君表示,很多官員來自農村,但早期戶籍管理規定把官員和鄉村之間的紐帶徹底割斷了。農村留給他們的只有鄉愁,而非鄉土。

      重慶巫山縣大昌鎮原副調研員方孝澤是退休返鄉干部,談到自己為何能夠返鄉時,他說:“一是女兒在老家,二是老家有愛人的田地。很多人想退休后返鄉,但是老家條件太差,或者已經沒了土地?!?/p>

      生活不適應,存心理顧慮

      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如今的官員返鄉不同于古時的鄉賢舉家回鄉。現在的官員家眷往往都在城市,他們返鄉后,由于親人不在身邊,等慢慢變老后會帶來很多現實問題,比如醫療保障不到位、生活無人照顧,等等。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邵曉瑩告訴半月談記者,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巨大落差,阻礙了退休官員的返鄉路?,F在的官員退休待遇、醫療保障等生活要素已經與所在城市完全綁定?;氐洁l村,生活條件將發生極大變化,很多是依靠個人力量無法解決的。

      一位江蘇鹽城籍退休干部夏先生說,幾十年在城市工作,醫保、社保都在南京?;乩霞液螅惖劂暯颖容^麻煩。“再說蘇北農村醫療資源無法與南京相比,上了年紀的人,萬一有個急病,從村里開車到市里醫院要一個多小時,救治哪來得及?!?/p>

      西部某城市退休老干部胡先生也表示同樣的擔心:鄉下醫療衛生條件太差,自己老骨頭了,經不起病痛折磨。老家與他同庚的一位老人,突染重病需要上醫院檢查,只能靠親友推著架子車送到幾十里外的鄉鎮醫院,但路途顛簸,還沒送到醫院就在半路離世了。

      “村衛生室只能治療一些頭疼腦熱的病癥,衛生室年輕大夫只能輸液、給點簡單的藥物?!蓖诵莞刹織钌Uf,村級衛生條件確實比較落后,就醫非常不便。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原平市子干鄉子干村黨支部書記栗翠田說,一些官員之所以不愿回鄉,除了客觀條件制約外,還有其他一些主觀上的顧慮。他們長期在城市工作,與農村聯系較少,回來之后和村民溝通交流不太適應,也有一些村民對這些退休官員的期望值過高,一些官員回來后落不下好。

      “農村是相對封閉又很現實的地方,你返鄉要給當地帶來發展成果,老百姓才覺得你有價值;如果你不給老百姓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他們會覺得你才干不夠,往往不會尊重你。”一位退休官員說。

      退休返鄉干部丁汗平說,最初決定回鄉干事時,身邊阻力不少。一方面是家人明確反對,認為自己年紀大,退休要好好安享晚年,沒必要回村里“折騰”;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風言風語,說自己當局長退休,還想回村當組長發財。這樣的說法讓自己感到特別寒心。

      半月談記者在基層采訪時,也有一些基層干部群眾提醒,要防止個別返鄉的退休官員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干擾鄉村治理,甚至搞“期權腐敗”,這不僅對家鄉發展不利,還會造成社會負面影響。

      創新政策機制,鼓勵更多退休官員奉獻鄉村

      “當前確實存在很多退休官員故土難回的現象,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解決退休官員還鄉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比珖舜蟠?、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李瑞豐說。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都勻市委組織部部長胡榮忠曾主動請纓,到地處麻山腹地的長順縣敦操鄉任黨委書記。在他看來,現在不少干部退休后在城市扎堆而無所事事,是干部人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組織部門要創新體制機制,為退休干部干事創業營造良好的氛圍和平臺。

      湖北工業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劉耀東建議,國家要把投資重點向農村轉移,結合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消除橫亙在城鄉之間的收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教衛生等幾大鴻溝?!拔磥黼S著農村面貌的改變,許多走出故土的游子會被不斷吸引返鄉發展,形成城鄉良性互動。而退休官員應當成為這一潮流的引領者。”

      不少接受采訪的人士建議,鼓勵縣鄉機構對退休官員實行榮譽聘任制度;對于返鄉后貢獻較大的退休官員,應該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表彰;要真正關心愛護返鄉離退休干部,為他們的健康生活創造條件,解決實際困難。譬如,可將農村閑置的村委會房屋、辦公設備利用起來,為他們提供生活、工作的場所。

      如今新鄉賢群體零零散散,如果不加以系統梳理,不加強管理服務,不對這一群體回鄉作貢獻的熱情加以保護,新鄉賢群體很難良性發展。地處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帶的重慶市巫山縣雙龍鎮,近年對全鎮能人摸底,建立能人庫,鎮里400多名創業能人回來了80多名,帶回外面的先進技術和開放理念。雙龍鎮黨委書記劉廷艷說,可參照此模式建立退休官員信息庫,提供精準服務,吸引他們回鄉工作生活。

      官員還鄉變鄉賢,權力約束新起點。湖北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南建議,要探索科學、合理、嚴謹的制度保障,加強后續管理監督制度,更好地發揮退休返鄉官員的正面功效,真正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做鄉賢就是要講奉獻、講境界!”半月談記者采訪中,許多退休官員表達出這樣的心聲。

      趙德瑛今年已是89歲高齡,當年他從山西晉城市教育局副局長位置上退休后,回到了老家陽城縣町店村。他自掏腰包,發動群眾,將山上的甘泉水引入村里;挨門入戶走訪調查,編撰村志……村里無論誰上臺當干部,都對趙老尊重有加。雖然在鄉村生活有種種不便和困難,但趙老都努力克服,從不倚老賣老,在個人待遇上講條件、提要求。

      提倡更多退休官員自發自愿到鄉村當新鄉賢,并非對所有退休官員的硬性要求。退休官員當新鄉賢,應當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各地有很大創新空間??梢曰毓枢l當鄉賢,也可以去異鄉當鄉賢,出生在城市的官員退休后也可以自發到農村當鄉賢。而且,官員退休后既可以全年、全天候地常住鄉村作貢獻,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常下鄉看看,年老干久者可以隨時回到城市。究竟選擇什么形式,視主客觀條件而定,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事而異。關鍵是要有一顆情系鄉民的心,要有奉獻精神和公共責任,真正樂于并善于做服務“三農”的實事。

      2016年初,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離退休干部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組織引導他們通過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傳承優良家風、關心教育青少年,開展法治宣傳、化解矛盾糾紛、參與社區建設等方式傳播正能量。

      正是在發揮自身優勢、傳播正能量方面,南昌原市長李豆羅等一批退休官員已經走在了前列,成為新鄉賢的先行者。他們滿懷著鄉愁,帶著對土地、對鄉親的深沉之愛,在鄉土中國續寫著人生價值,推動著社會發展。其行為和精神值得倡導。

      地方政府應當因地制宜,探索路徑,細化政策,創新機制,傾注關愛,讓越來越多的退休返鄉官員回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生活得舒心。(專題參與調研記者:劉巍巍、李勁峰、王菲菲、劉翔霄、梁軍、向定杰、沈洋、馬劍、葉含勇、韓振、袁汝婷)(策劃編輯:王永霞)

      半月談網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五月开心六月伊人色婷婷,在线激情爱性视频,欧美性xxxbbb
      • <bdo id="00ikk"><del id="00ikk"></del></bdo>
        <input id="00ikk"><del id="00ikk"></del></input>
      • <bdo id="00ikk"></bdo>
      • <bdo id="00ikk"><del id="00ikk"></del></bdo>
      • <bdo id="00ikk"><del id="00ikk"></del></bdo>
        • <bdo id="00ikk"></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观看性行为视频的网站|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午夜香港三级在线观看网|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韩国福利一区二区美女视频| 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另类专区欧美制服|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高清| 国产情侣91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鬼作动漫1~6集在线观看| 日本人视频-jlzzjlzzjlzz|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人妖系列|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舔| 假山后面的呻吟喘息h|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6| 欧美网站www|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器|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麻豆福利视频导航| 日本24小时www|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网立占| а√天堂中文资源| 波多野结衣同性女恋大片|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看| 美女被无套进入| 好色先生视频tv下载|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6080午夜一级毛片免费看6080夜福利| 欧美三级电影院| 国产全黄三级三级| 三级黄色小视频|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精品蜜芽|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户|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