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過去種田 現在搞高科技公司
2016-03-12 10:58:57??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我來說兩句 |
華為、騰訊、格力……數據顯示,廣東共有科技型企業超過5萬家,其中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507家,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8230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柴火創客空間已經在全國復制近20家,吸引了22萬人。”深圳市市長許勤代表說,深圳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已經形成聯動,“我們就是要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不斷發展、不斷壯大規模、提升水平,形成未來的產業競爭力”。 要處理好“新”與“舊”的辯證關系。 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以深圳為例,生物、互聯網、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漸成規模,產業增加值超過70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高達40%;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五大未來產業規模已超4000億元,成為新的增長點。“創新是互聯網發展的生命線,‘互聯網 ’融合創新將帶給各個行業新的生機與活力。”深圳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代表說。 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美的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袁利群代表介紹,該集團每年拿出一億元支持員工創業創新,所有員工都可以通過開放式創新平臺申報自己的創業創新項目;通過路演評審后,創業團隊就能得到孵化資金,以及工作場所、實驗室等全方位支持。“制造業傳統的粗放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有實力的大企業要構建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專注用戶研究,建立產品開發、個性技術研究、共性基礎研究和前瞻性研究開發體系;有條件的要面向全球布局研究機構,引入世界級高端人才和多樣創新文化,成為本領域的‘科技創新領跑者’。”袁利群代表說。 要營造好人才的蓄水池。 只有兩所“985”高校,歷來是廣東教育的短板。全國兩會前夕,一場教育部推介“廣東高水平大學”的專場發布會讓大家改變了對廣東教育的傳統印象。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代表介紹,一年來,通過在5所高校試水下放崗位設置權、公開招聘權、職稱評審權等,廣東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參建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的科研轉化平臺近500個,成為集聚創新資源的新載體。 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拓展發展動力新空間——廣東的創新實踐充分說明,只有“十個指頭彈鋼琴”,才能真正彈出和諧、美妙的“創新協奏曲”。 構建新體制—— “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創新價值充分體現的體制機制” “廣東經濟體量大、帶動力強,要為國家作更多貢獻。”9日,李克強總理在參加廣東團審議時希望,廣東在改革開放中當好排頭兵,勇挑重擔,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提供有力支撐,發揮更大作用帶動全國。 殷殷期待,重任在肩。一連幾天發言,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閃現在每一位代表臉上。 先行一步,很多束縛得以提前掙脫——《關于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的意見》《關于加快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意見》《關于加強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建設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見》等相繼出臺,頂層設計日漸清晰,創新驅動不再“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 更早遇到問題,更深的思考也由此沉淀——步子還要邁得更大,體制機制還要更加完善。 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遠喜代表說:“法治中國的建設、信用中國的建設,都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這些不到位就會造成市場運行低效,交易成本增高,信息流通不對稱,契約遭到破壞,創新環境也就無從談起。” 佳都集團董事長劉偉代表直言,創新驅動戰略很多還停留在理念上,尚未完全落地見效。“建議政府改革現行的運營機制,搭建好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特別是建立以市場化目標為最終成果的評估機制,并從科技成果處置、使用、收益管理以及探索科技成果市場化定價等方面盡快出臺具體機制。此外,還要完善法制,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利用。” “長期以來,科技人才的創新動力得不到釋放,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企業自主創新乏力,產品不能滿足市場供給側的需求,導致供給體系總體上仍是以規模化、標準化產品為主,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瑞愛代表建議,要盡快實現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的對接,讓科技創新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品牌競爭力,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動機。“原來高校是以文章為王,以后應以成果轉化為王。如果科研成果能夠轉化為效益,企業就會加大投入,企業構建創新平臺,從而有了創新力,就能真正成為國家的科研平臺。”他補充說。 所有這些,為廣東標注下“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的印記,也為全國各地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改革樣本。 (光明網 鄧暉)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