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新機遇 催發新動力——中國兩會的世界影響
2016-03-12 20:35:13?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 題:提供新機遇 催發新動力——中國兩會的世界影響 新華社記者 孫萍 李潔 中國進入“兩會時間”;世界進入“中國時間”。 世界經濟呈現“新平庸”,中國發展迎來“關鍵期”。2016年的中國兩會,注定不同尋常;世界目光,格外關注中國。 世界期盼與中國信心交融,全球關注與中國愿景交匯。兩會不僅勾勒了中國發展的“路線圖”,也奏響了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的新樂章。 面對一個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征途的發展中大國,世界從中國兩會中讀到的是難得的機遇和強勁的動力。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兩會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有增無減 與中國親密接觸了半輩子的比利時商人彼得·克勞斯篤信自己的眼光。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他把服裝從廣州進口到歐洲,賺到了第一桶金。本想靠著做進口的錢養老的克勞斯,如今又轉行做起了出口生意,把歐洲的高質量食品出口到中國。 看好中國的發展,是克勞斯將生意牢牢綁定中國的根本原因。外國有識之士的堅定選擇,讓各色唱衰中國前景的論調黯然失色。兩會期間釋放的改革與開放信號,政府對經濟增長目標的確定,進一步堅定了外界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 《華爾街日報》刊文說,中國政府首次將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為一個區間,由此在規劃執行方面獲得了更大靈活性。這一目標高于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向中國百姓釋放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仍是政府工作重點的積極信號,同時向全世界釋放出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重要信息。 剛剛到訪過中國的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認為,中國經濟遠好過海外一些較為負面的評論。在匯豐控股集團主席范智廉看來,中國有充足的手段支持經濟增長,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中國經濟在未來五年保持6.5%以上中高速增長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世界經濟的前景,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把自己的經濟預期和中國經濟走勢結合起來,”俄羅斯知名財經評論人士安德烈·伊萬諾夫說。 定義中國經濟,不能用慣性思維。俄羅斯專家別爾格爾堅信:中國有獨特的經濟和社會模式,全球僅此一家,需要牢記中國的獨特性。 英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作者馬丁·雅克說:“中國至少在過去30年非常成功,而推動這種進步的并不是西方所認為的復制了西方模式。我們需要拋開根深蒂固的西方思維模式,中國的現代化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更體現在政治和文化方面。” 外界對中國的信心來自何處?來自中國內外政策的穩定性、中國政府超常的戰略定力和卓越的執行力,來自深化改革的堅實推進和經濟轉型的重要進展、政府和民眾直面困難的坦誠和勇氣。 2015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中國成功實現了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外貿拉動為主向由內需特別是消費為主的重大轉型。 “巨人沒有踉蹌,他在跳躍”——德國《時代》周報如此形象地描述中國經濟轉型所取得的成就,并稱這種成就將引領中國走向更美好未來。 2016,中國結構性改革攻堅之年。中國面臨投資增長乏力、產能過剩、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嚴峻挑戰,需要外界給予更多理解、更多耐心。 放下身段,傾聽中國,這是在上海、無錫等地經商多年的法國人克洛德·杰克對西方人的忠告。在他看來,自負是歐洲人的通病,一些法國人來到中國急于求成,沒掙到大錢就歸咎于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事實上,中國經濟依然是高速增長,而且中國也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要學會耐心、虛心地了解中國,不要把中國簡單看作一個目標市場。 韓國湖西大學教授全家霖表示,目前,中國政府對國內及國際經濟問題認識非常清楚,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對供給過剩問題進行調整,非常值得肯定。中國政府在推進經濟發展方面一貫擁有堅強決心,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信心。 |
相關閱讀:
- [ 03-12]海外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香港經濟形勢“對癥下藥”
- [ 03-12]海外看兩會:人民幣國際化勢頭強勁
- [ 03-12]兩會花絮:兩會攝影記者包里的秘密
- [ 03-12]積極回應代表建議應該成為兩會新常態
- [ 03-12]代表委員議兩會熱詞——協調發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