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記者吳晶晶)宇宙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太陽大爆發是否會影響人類生存?……這些人類未知的命題都要靠空間科學來探索回答。中國科學家未來在空間科學領域將有何作為? 記者17日獲悉,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的中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團隊完成了《2016-2030空間科學規劃研究報告》,提出了至203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戰略目標及路線圖。 報告提出,至2030年,中國空間科學要在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的探索、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超越現有基本物理理論的新物理規律、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和生命活動規律等熱點科學領域,通過系列科學衛星計劃與任務以及“載人航天工程”相關科學計劃,取得重大科學發展與創新突破,推動航天和相關高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報告提出了2020年、2025年、2030年的分階段目標,并提出了一系列空間科學計劃。如黑洞探針計劃,目標是研究宇宙天體的高能過程和黑洞物理;天體號脈計劃,旨在理解各種天體的內部結構和劇烈活動過程,主要項目包括中國引力波計劃等;系外行星探測計劃,擬探索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等,初步回答“宇宙中是否存在另一個地球”這一基本問題;火星探測計劃,擬以全球遙感、區域巡視和取樣返回等方式探測火星;“騰云”計劃,研究空間特殊環境下的生命活動規律等;“桃源”計劃,旨在探索地外生命和智慧生命,研究普適的生命起源、演化與基本規律等。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表示,空間科學是當今自然科學重大發現與突破不斷涌現的熱點學科。我國暗物質衛星成功發射,實踐十號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等今年將陸續發射,反映出我國空間科學正在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作為今后五年中國將重點突破的基礎前沿科學領域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綱要,為我國空間科學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報告同時提出,把空間科學系列衛星計劃納入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確保穩定支持,開展多層次、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加強空間科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等政策建議。 |
相關閱讀:
- [ 03-07]中科院院士:以變暖為特征的全球變化是科學事實
- [ 02-02]省糧食局邀請中科院院士謝華安作專題講座
- [ 01-31]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牽手三安集團 LED植物工廠項目在安溪開工 集美區委常委“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側記
- [ 01-31]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牽手三安集團 LED植物工廠項目在安溪開工
- [ 01-22]高齡產婦請注意!“中科院懷孕女博士醫院猝死”教會我們什么?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