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整形怎成“危整形” 違禁藥冒充玻尿酸 “三無”人員大膽“非法行醫” 中消協公布消息稱,2015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的消費者投訴中,涉及醫療美容和整形美容質量問題的投訴同比增長了6個百分點。記者調查發現,微博微信熟人拉客、“三無”人員大膽“非法行醫”、違禁藥品冒充高價正品……非法醫療美容屢打不絕日益隱蔽,糾紛不斷,致傷、致殘案例頻頻出現。 案例 微整形美容頻毀容 瘦臉針 眼部玻尿酸 臉部及眼部腫脹、過敏 南寧市夏女士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自稱是某美容整形醫院院長的“王醫師”。2015年5月,在某小區一商品房內,“王醫師”給夏女士注射了DDK瘦臉針,并在眼部周圍注射了玻尿酸,共花費5000元。注射后,夏女士臉部、眼部完全腫脹,在醫院住院治療后腫脹情況并沒有太大改觀,并且臉部開始出現過敏現象。 為了恢復原貌,夏女士跑遍了廣州、柳州、南寧的各大醫院,醫生都認為是注射的玻尿酸有問題,腫脹過敏的癥狀很難消除。在此期間,夏女士再也聯系不上“王醫師”。 玻尿酸隆鼻 下巴美容 鼻子及下巴紅腫 南寧市的柳某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羅某發的微整形美容手術的小視頻,稱其“美容工作室”做微整形,不但價格便宜而且效果好。柳某花了4200元注射了兩支玻尿酸進行隆鼻及下巴美容。術后,柳某的鼻子和下巴均出現紅腫,與羅某協商無果,柳某向衛生監督部門進行了投訴。 衛生監督執法人員現場檢查發現,羅某的“美容工作室”僅由一張簡易床、一臺消毒燈及配藥臺組成。在工作室內的冰箱,執法人員搜出了大量藥品。經調查,羅某的工作室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羅某本人也無任何行醫資格證。 分析 “不用開刀”誤導消費者 “醫療美容和生活美容有很大差別。”南寧市衛生監督所醫療機構監督科科長劉錦蓮介紹,醫療美容屬于醫療行為,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通過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和再塑,比如豐胸、隆鼻、割雙眼皮、除皺、除脂、切眉、激光脫毛、激光嫩膚等。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只有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和具有《醫師執業證書》與《醫療美容主診醫師資格證書》的醫生才能實施,三者缺一不可。 “生活美容機構只能用化妝品、保健品、非醫療器械等非醫療性的手段,提供對人體表面無創傷性、非侵入性的皮膚清潔、皮膚保養、化妝修飾等服務,如果擅自開展醫療美容即屬于非法行醫。”劉錦蓮說。 整形美容不是每位消費者都適合,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有時甚至會危及生命。然而,在一些生活美容場所,不法商家受利益驅使,宣稱“不用開刀”誤導消費者。 走訪 看看就“學會”激光脫毛 記者在南寧市東葛路上的一家美容會所了解到,會所擁有微針療法皮膚管理、激光脫毛、E光嫩膚、祛表皮斑、祛真皮斑、點痣等數十個美容項目。會所不能出具醫療美容相關資質,店里的美容師也都不具備醫師資格,都只經普通美容培訓。被問及是否了解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的區別時,工作人員含糊其辭地說:“我們的項目不用開刀,是用儀器來完成的。” 另一家名為“美麗現代”的美容機構,專門辟出一間房間作為激光脫毛操作室。“每周都有顧客來店里做脫毛項目,有的是通過團購網站、有的是熟客介紹過來。”店內韋姓美容師稱其跟人學過按摩、護膚洗臉,激光脫毛是來這家店里接觸到并學會的,“很容易,看看就會了。”而對于激光探頭消毒不到位可能引起交叉感染,操作不當會引起皮膚燒傷等后果,她表示并不清楚。 目前,這兩家生活美容場所因涉嫌非法行醫正在接受衛生監督部門調查。 |
相關閱讀:
- [ 03-14]福州:顧客稱美容店做灌腸涉嫌非法行醫
- [ 01-25]這是屬于非法行醫嗎?
- [ 12-31]男子開診所非法行醫致人死亡 分尸后拋尸被抓獲
- [ 12-22]我縣開展打擊非法行醫宣傳工作
- [ 09-29]莆田城廂區打擊非法行醫 集中整治“兩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