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心中的扶貧短板如何補齊?
2016-03-18 12:21:10? ?來源:學習中國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在習近平心中脫貧攻堅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也是“十三五”時期最艱巨的任務。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扶貧也是他最關心的大事之一。3月8日,他在湖南代表團強調“要補齊民生短板”,要求當地黨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帶領當地群眾一起艱苦奮斗,早日實現脫貧目標。” 3月10日,他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又強調:“‘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必須橫下一條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怎樣補齊習近平心中的扶貧短板?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一、堅定信心,補齊責任短板 扶貧開發攻堅任務艱巨,需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有使命感,甘于奉獻,重責任、敢擔當。 目前在實際的扶貧工作中,存在少數扶貧干部不負責、懶作為等問題。主要表現在:扶貧干部做樣子,很多部門派出的干部,名義上是扶貧干部,但是卻常年不來“跑農戶”;扶貧款項使用隨意,有的扶貧干部不經實際考察,只是將一些扶貧款隨意分派給困難戶,并沒有針對性,導致人人有份,人人都不足的情況,同時,對于困難戶反映的實際問題不回應、不解決;定低保戶標準不透明,很多地方的低保戶評定出現托關系走后門的現象,這樣導致很多真正困難的家庭得不到應有的幫扶,低保金卻被關系戶拿走了。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扶貧干部責任監管缺失導致的,因此,要強化責任,補齊扶貧的責任短板。 補齊扶貧責任短板,應看清貧困現狀,心中有責。2014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監測公報顯示,我國還有7017萬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2015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西雅圖發表演講時提到:“按照我們自己的標準,中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則還有兩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習近平在2015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說:“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過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貴州、云南、廣西、西藏、新疆等地。這兩年,我又去了十幾個貧困地區,到鄉親們家中,同他們聊天。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從這一段話中,傳達出一個大國領袖深厚的為民情懷。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時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心里裝著困難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滿腔熱情為困難群眾辦事。”我們要向總書記學習這種崇高的為民情懷,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與人民同心,為人民謀利益。 補齊扶貧責任短板,應牢記扶貧目標,堅定信心。習近平指出:“‘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目標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11月,中央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也明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責任沉甸甸,信心要滿滿。我們的信心,來自于豐富扶貧經驗積累,來自于國家強大的綜合實力,來自于黨的正確決策,來自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二、靶向治療,補齊措施短板 中國的減貧事業成就斐然,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通過發展和減貧,全國貧困人口減少了6.78億,成為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但應該看到,中國扶貧工作缺乏精細化的工作理念。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政府扶貧單位是縣級貧困區域;2001年轉向15萬個村級貧困區域;2011年劃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進行重點扶貧。扶貧的主要特點是區域瞄準,沒有識別到戶。這種扶貧模式在短期內集中了政策和資金資源,能夠切實幫助部分貧困人口脫貧,或創造部分貧困群體脫貧的硬性基礎設施條件。但“大水漫灌”后,貧困地區存在一直未實現脫貧的群體和一度脫貧后又返貧的群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貧困人口規模依然較大,剩下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較深,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實現到2020年讓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既定目標,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必須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辦法,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因此,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能再繼續“灌水式”“輸血式”的傳統扶貧模式,必須堅持精細化的扶貧思想,找到“貧根”,對癥下藥,實行靶向治療。 補齊脫貧措施短板,應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在總結數十年扶貧工作經驗教訓基礎上,并根據目前中國貧困群體狀況所提出的針對性措施,其核心要義就是精準化理念,要求將精準化理念作為扶貧工作的基本理念,貫穿于扶貧工作的全過程。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指出:“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他同時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精準扶貧要找準靶心,步步精準、環環精準。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 “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堅持中國制度的優勢,注重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 實施精準扶貧措施,既能夠解決“怎么扶”問題,又能夠根除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是可以實現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農村脫貧人口分別為4329萬、2339萬、1650萬、1232萬。因此,通過采取過硬的、管用的舉措,今后每年減貧1000萬人的任務是可以完成的。具體講,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可以解決3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總計5000萬人左右。還有2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
相關閱讀:
- [ 03-18]讀懂習近平總書記兩會團組講話
- [ 03-17]習近平兩會新語之“意”字篇
- [ 03-17]習近平同代表委員共商國是紀實
- [ 03-17]習近平:精準扶貧要扶到點上、根上
- [ 03-17]習近平“兩會要言”回顧——精準扶貧要扶到點上、根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