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東風已來 環保行業準備好了嗎?
2016-03-18 15:02:58??來源:中國日報網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剛剛結束的兩會上,生態環保作為一個單獨部分出現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并在五大理念、六項任務、八大工作、百大工程等重要內容中均有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和黑龍江、湖南、青海等多省代表團對話時,特別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一句“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更是在環保界引發了強烈共鳴。這些無不顯示了“十三五”開局之年,“綠色發展”的思路已經讓環保問題的熱度更上了一層樓。 環保行業的春天來臨 中國的環保行業似乎迎來了最好的時代。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了新環保法、環保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環境監管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從多個方面吸引社會力量共同改善環境質量。 沒錯,這意味著環保產業迎來了春天,但并不是所有環保企業的春天。有行業觀察家甚至斷言,“5年內將有大批環保企業死亡。”迎著風口,為什么反而大量企業會面臨生存困境?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要回溯到中國環保市場誕生之初。最早在“誰污染誰治理”的思路下,“治污需求”本身并不同于消費者為自己購物買單的經濟邏輯,法律和行政部門的處罰力量扮演了重要的推手,因此污染企業的治污意愿并不高。而且,所有治污費用也將成為產品的成本,更多的環保投入將使產品喪失價格優勢,也壓制了企業治污的積極性。前些年“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引入,是為了推進專業技術在治污中的運用,但由于缺少追求治污效果的“消費者”,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果。實際上,中國環保企業之間也沒有拉開太多的技術差距,環保產業一直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許多進入環保的企業,更多是依賴地方保護,而并非是依靠技術上的卓越追求、市場的精準定位,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這些商業競爭力而存活下來,實際上是鉆了市場和執法的空子。 這類企業的“生存方式”已然成為了行業進步的阻力。今年“兩會”,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提交的四個提案中,就有一個專門針對惡性競爭問題,同時它還在媒體見面會上發布了《環境商會呼吁業內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倡議書》,希望維護行業健康的競爭機制。 “從整個行業來看,九成企業為年收入不足千萬、人數不到50人的小企業。”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介紹說。只有少數有實力、有理想的企業,才不斷追求技術進步和企業升級。但隨著環保產業被視為經濟下行趨勢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難覓投資方向的資本巨頭躍躍欲試,讓環保行業幾乎要開始面對全社會精英的競爭,許多曾經可以渾水摸魚的企業必然難以存活。 而這樣的發展歷程下,也造成了另外一個現象:盡管環保產業增長迅速——“十一五”以來,環保產業年均增速超過了15%——但長期為“不愿治污”企業提供服務的環保企業,在治理能力上還不能滿足“十三五”規劃釋放出的巨大環境治理需求。那么,究竟誰才能贏得這份市場紅利? |
相關閱讀:
- [ 03-18]【十三五規劃綱要解讀】塑造中國的國際發展援助新角色
- [ 03-18]“十三五”期間寧德市推廣養老新模式
- [ 03-18]“十三五”將這樣改變中國
- [ 03-18]“中國號”駛入奮戰“十三五”新航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