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一批批農民工或始于維持生計的初衷,或懷揣著發家致富的愿景,背井離鄉,進入工廠,走進城市,把青春歲月留在那里。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第一代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已經老去(年齡在55歲到70歲之間),他們可能還沒攢夠養老錢,卻不得不面對新的困境。沒有技術,力氣也不如年輕人,經濟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他們的未來在哪里?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指出,第一代農民工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他們曾經投身國家經濟建設,為國家改革開放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理應得到關注、受到關懷。國家應立法或出臺政策統一全國農民工養老制度,加大力度統籌和規范解決老年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醫保、福利等基本保障。 據悉,對于農民工的養老問題,2015年,海南省政府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我省將努力擴大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覆蓋面,依法將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納入職工社會保險,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可選擇參加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做好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 1 劉恩科:58歲 老家:河南 已經習慣 獨自在外漂泊 “最大的煎熬是想家” 今年活不多,“只出不進”的狀況讓他擔憂 3月7日早上7時許,天蒙蒙亮,在海口市坡巷村的一間民房里,躺在床上的劉恩科看了看手機上的時間,掀開被子從床上爬了起來。洗臉刷牙后,他鉆進狹窄的廚房,將昨天做好的饅頭放進鍋里加熱。10多分鐘后,劉恩科就著腌制的咸菜,吃起了早飯。自從年后回到海口,他一直沒有活干,這段時間,他每天都吃著同樣的早餐。 劉恩科今年58歲,老家在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大榆樹村。30多年前,他和老鄉一起外出打工,一直干著泥工的工作。早年,他曾在北京、福建、浙江打過工。2010年,他來到海南,在三亞待了半年,后來一直在海口打工。 “我現在都是跟著包工頭干,包工頭有活就會找我,不用自己出去找。”劉恩科說,跟著包工頭,活比較多,收入也有保證,但今年的情況有些不同,“我正月十八從老家回到海口后,直到現在都沒活干。” 沒活干就意味著沒有收入,只出不進的狀況讓劉恩科很是擔憂,他只能想辦法“節流”。“一個月房租480元,加上水電,怎么也要600元左右,和表哥一家平攤,也要兩三百元。”劉恩科說,雖然現在多是自己做飯吃,但菜價并不便宜。“現在最大的開銷就是抽煙了,一般買的都是兩三塊錢一包的煙,一天抽不到一包。”劉恩科一邊抽煙一邊說,自己很少喝酒。 去年只掙兩三萬,打算干到60歲就回老家種地 吃過早飯,劉恩科坐在床上看起了書,一本《盲派鐵口斷》成為他的閑暇讀物。早上9時許,劉恩科出門和工友們聊天,話題無非是希望包工頭能早一些找到活,讓大家都有事情做。 劉恩科說,他去年一年只掙了兩三萬元。“我印象最深的是前些年的一個工程,在一個商品房小區干了半年就掙了兩三萬,這兩年不行了。”干活掙的錢,劉恩科大多數都寄回了家。“我有一個兒子,今年32歲,兩個孫子也已經四五歲了。早年,兒子還跟著我在三亞待過半年,后來考慮到家里的孫子需要人照顧,我就勸兒子回家了。”劉恩科說,他已經習慣了獨自在外漂泊,“我一個人出來方便,隨便到哪里將就著就住下了。” 和工友聊天的間隙,一位老人牽著孫子從劉恩科身旁走過。劉恩科望著他們,若有所思。“常年在外,我最大的煎熬就是想家。”劉恩科說,每次看到別人一家團聚的情景,他就會有些失落。“再干兩年,我就不干了,60歲也該退休了,到時我就在家種地,家里還有五六畝田,種的都是小麥玉米,現在是兒子在種。”劉恩科說,外出打工這么多年,沒有繳過社保,回鄉養老是唯一的選擇。 |
相關閱讀:
- [ 03-17]湖北黃岡警方為農民工討薪護航 追回3億血汗錢
- [ 03-16]加強農民工職業健康管理
- [ 03-15]陳政高:農民工城鎮購房潛力很大 銀行主動作為提供支持
- [ 03-15]三四線城市應因城施策去庫存 鼓勵農民工進城買房
- [ 03-14]閩銀行業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 代發工資超35億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