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 題:“海購”低門檻時代終結了嗎?——聚焦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收新政 新華社記者韓潔、姚玉潔、王立彬 盡管去年全國進出口貿易負增長,跨境電子商務仍實現30%以上的高增長,“海購”成為一道亮麗的“貿易風景線”。 24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宣布,自2016年4月8日起將對跨境電商進口零售商品執行新稅制。新政策意欲何為?低門檻“海購”時代是否終結?跨境電商發展前景如何?新華社記者第一時間追蹤解讀。 新稅制劍指稅負不公 現行行郵稅改按進口貨物征稅、同步調整行郵稅稅率、取消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免稅額……24日,牽動各方神經的跨境電商進口零售稅改“靴子”終于落下。 跨境電商進口發展初期,我國對低于1000元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在實際操作中按照物品征收行郵稅,其中多數商品完稅稅率為10%,并對稅額低于50元人民幣的進口物品予以免征。而隨著跨境電商迅猛發展,這一模式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新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說,與一般貿易進口需征收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后續國內批發零售環節稅費相比,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稅負水平明顯較低,這也是海淘、代購等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方式具有商品質優價廉優勢、受到國內消費者歡迎,出現“井噴”式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行郵稅針對的是非貿易屬性的進境物品,而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雖然通過郵遞渠道進境,但其交易具有貿易屬性,按照郵遞物品征收行郵稅與一般貿易進口商品、國內生產銷售同類商品產生稅負不公等問題?!敝袊缈圃贺斀洃鹇匝芯吭貉芯繂T張斌說。 改革還劍指近年來利用行郵稅50元稅額免征“鉆空子”、日漸增多的稅收套利現象。 王微說,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主要是母嬰產品、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個人生活消費品,價值較低,部分企業想方設法拆單利用免稅額避稅,以降低售價來爭奪市場,陷入只注重短期效益的不良競爭中。 據跨境貿易電商服務進口試點城市統計,目前我國90%以上的包裹不用交稅就進境了。而相對于我國一年幾千億元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和我國公民海外購物消費規模,2014年我國對所有行李物品、郵遞物品征收的行郵稅不到10億元,稅收流失問題相當嚴重。 |
相關閱讀:
- [ 03-04]從海購看提高供給側有效供給
- [ 07-01]廣州海購殺進跨境電商藍海,將有更多人獲利
- [ 06-22]建設銀行打造龍卡信用卡專屬PayPal海購平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