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3月2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十二五”期間,上海銀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截止2015年末,上海銀行業資產總額、貸款余額、存款余額分別是2010年末的1.86倍、1.54倍、1.49倍,轄內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是2010年末的3.4倍。同期,在滬法人機構從58家上升到82家,一級分行從130家上升到151家。全國銀行業各類功能性機構加速落戶上海,多元化、現代化的上海銀行業體系日益形成。同時,上海銀行業在經營管理的水平和質量上也取得了新的飛躍。 一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有新質效。主要體現在“四大聚焦”:聚焦國家重大戰略,2015年末,支持“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表內外授信額度分別逾3000億元和6000億元;聚焦上海重點領域,2015年末,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和涉農貸款等民生工程貸款分別逾1000億元和2000億元;聚焦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末,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5萬億元,小微信貸查詢平臺及手機APP,累計訪問量達16萬人次;聚焦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在全國率先推動理財產品“雙錄”和信訪、舉報、投訴“三分離”等創新工作機制,引領行業加強對老年人及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金融服務,成功堵截電信網絡詐騙369起,挽回群眾資金損失8474萬元。 二是風險防范和化解有新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堅持”:堅持前瞻精細的風險管理,成功率先化解2200億元鋼貿授信風險,有效管控不良貸款增長勢頭,不良貸款率保持較低水平。截至2016年2月末,上海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0.87%,比2015年末降低0.04個百分點,比2010年末0.80%只微升0.07個百分點;堅持持續嚴格的風險隔離,注重隔離跨市場、跨行業、跨領域的風險傳染,強化員工行為管理和基礎網點管理;堅持機構與監管的良性互動,在監管部門的提示和預警下,及時、有效防范了銅融資、票據、信用卡、貿易融資、商業房地產、異地授信、“偽基站”短信詐騙等多個重點領域的風險,守住了風險底線;堅持推動風險管理、監管與機構業務復雜性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步進步,加強跨境、跨市場、跨行業的各類風險管控,先后開展跨境投融資、銀行賬戶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新型風險的壓力測試;堅持建立和不斷完善各類風險防范平臺和機制,如“銀行業動產質押平臺”、“上海銀行業從業人員監管信息系統”、同業公會債權委員會機制、銀稅互動機制、江浙滬甬四地金融司法合作機制等,不斷夯實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防范的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轉型發展有新突破。主要體現在“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對內對外開放。對內,上海首家民營銀行華瑞銀行獲批在自貿區開業,3家民營非銀行金融機構開業或批籌。對外,上海設有外資法人銀行22家,外資銀行分行74家,外資銀行支行141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數量全國占比超過20%。二是注重業務和商業模式創新。至2015年末,上海銀行業持有衍生品名義本金余額達13.53萬億元,同比增長28.7%;電子銀行、代銷、資產托管和理財業務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8.3%、84.9%、49.2%和37.6%;以“投貸聯動”模式開展的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達105戶、余額10.2億元。三是注重金融制度供給的創新。上海銀監局于2015年6月創造性推出業務創新監管互動機制,支持機構針對現有監管法規未覆蓋或不清晰領域,在雙方充分溝通互動的前提下,自主先行先試。目前,已有海外并購、財務公司產業鏈金融服務、綠色信貸等13項試點業務獲得支持,有力推動了上海銀行業創新轉型發展的探索。 “十三五”是上海2020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勝階段,也是自貿區、科創中心建設取得成效的重要時期。在銀監會及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上海銀監局將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進一步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加強上海銀行業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匹配度和支持力。二是進一步增強銀行業風險防范能力,堅守風險底線。三是發揮幾大中心和自貿區的聯動優勢,進一步推動銀行業改革轉型,不斷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高標準的上海銀行業體系。 |
相關閱讀:
- [ 03-25]“十二五”期間 廈門農民人均收入年均遞增11.8%
- [ 03-25]“十二五”期間 廈門農民人均收入年均遞增11.8%
- [ 03-22]“十二五”福建省農資打假為農民挽回7000余萬元
- [ 03-22]“十二五”我省農資打假 為農民挽回7000余萬元
- [ 03-22]“十二五”我省農資打假 為農民挽回7000余萬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