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3月29日電 郵件、攝像、竊聽、安檢……如今,西方國家的情報搜集能力和反恐手段似乎日趨更新、無孔不入,但依舊未能有效阻止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
2016年的前三個月,沒有比2015年更平靜。據數據,這三個月,全球范圍內只有9天沒有恐襲事件發生。而就在3月22日,布魯塞爾的連串爆炸,又讓世界“震動“了一把。
西方國家已經將恐怖襲擊視為當前最大的敵人。多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與技術反恐。頻繁發生的恐怖襲擊,也從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反恐新手段的誕生。
比如全身掃描儀的誕生:“9·11”空難后,美國對機場檢查下足了功夫。就像科幻片《宇宙威龍》中的儀器一樣,美國部分機場部署的全身掃描儀能夠透視衣服下的一切,近乎于“裸掃”。

這些儀器能夠探測到身體散發熱量所產生的電磁波,提供黑白的三維人體圖像。但從美國公布的一張男性乘客的照片看,監視器顯示的畫面已超出了人們能接受的范圍。
有關“乘客隱私是否被侵犯”的爭論還沒有結果,而現實是,荷蘭、加拿大等已經安裝了這種掃描儀,日本也考慮在2020年奧運會前進行大量部署。
除了機場安檢,如何在其他地方及時發現恐怖分子?人臉識別技術讓人期待。
這種技術在《終結者》影片中出現時,似乎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想法,但如今已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等機構使用。
該技術的目標是在最遠100米的距離內迅速達到80%到90%的匹配準確度。當然,運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前提是“恐怖分子在現有的數據庫里”。

像人臉識別一樣,搜捕恐怖分子需要信息技術,但不是所有的科技公司都會積極配合,最近與美國政府對簿公堂的蘋果公司就是一個例子。
FBI要求蘋果解鎖犯罪嫌疑人的一部手機,但蘋果CEO庫克認為,政府的這種行為危害了用戶的隱私安全。
這樣看來,政府對恐怖分子的防范行動可能受到來自用戶和公司的雙重阻力。
更麻煩的是,恐怖分子并非像有人想象的那樣住在原始山洞里,他們對現代科技也相當熟悉。
在2015年年底的巴黎恐襲事件中,有人發現極端分子在與警察對峙時使用的電腦“只有一行行像代碼一樣的線,沒有圖片和網頁。”分析稱,恐怖分子可能在使用某種專業的加密軟件。
由于恐怖分子越來越小心,政府的反恐工作也更加嚴格。布魯塞爾爆炸案發生后,比利時除了在核電站附近加派警力,還首次對布魯塞爾火車站實施了安檢。
有人建議歐洲實行新的安全協議,乘客在進入機場前需要接受掃描儀檢查。但歐洲機場普遍都與鐵路樞紐相通,這樣要改變所有機場的運作方式,耗資巨大。

加大防范力度之后,法國已經感到力不從心。為避免巴黎恐襲再次發生,法國創造了監控每一個潛在嫌疑人的體系,“這樣的人有5000名,我們沒有足夠的警力跟在每個嫌疑人后面”,法國一名網絡安全專家說。
西方國家反恐的手段在日益更新,警戒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恐襲事件卻不減反增,自2015年以來恐怖勢力“鉆”入歐洲后,呈現出一種愈演愈烈的趨勢。
從內部來看,一些少數群體身處歐洲,他們因為在經濟和文化上處于劣勢而與多數群體隔離,不滿情緒發酵,容易走上極端的道路;放眼外部,中東等地區戰亂不止,歐洲跟隨美國腳步卷入其中,開始打擊極端勢力后,多次招致報復。
另外,雖然歐盟多次呼吁各成員國合力反恐,但由于情報涉及到一個國家的機密,各國安全部門各自為戰的現象比較嚴重。對此,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說,“只有歐洲國家團結,才可能走出艱難(處境)。”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極端分子的所作所為證明,有必要在安全事務上強化歐洲團結。“歐盟正受到挑戰,它應當拿出韌性,迎接一場漫長而丑陋的沖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