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北京堵車場景 新媒稱,新加坡城市規劃泰斗劉太格提出一劑治療北京“城市病”的“苦藥”:把北京分成各三五百萬人口的五六個城市,每個城市再分成幾個片區,每個片區有自己的商業中心、教育、居住、購物等設施,居民沒有特別需要不必到其他片區,這不但能緩解交通擁擠,還能減少空氣污染。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3月29日報道,劉太格曾經擔任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局長、市區重建局局長,現在是宜居城市中心咨詢委員會主席,也為近40個中國城市提供過城市規劃咨詢。他日前在北京接受該報專訪時,對北京的“城市病”作出診斷:“北京最大的問題是,它是一個超大城市,沒有城市細胞的觀念。” 他曾經把將北京分成片區的想法告訴過中方人員,對方說這個想法很好,但很難做到。 劉太格說:“規劃師是城市的醫生,如果你生病了,醫生說我給你開個藥方,你可不可以說,我不要,我丟掉?我為北京提出理念,是苦藥,是良藥苦口的苦藥。” 報道稱,中國今年2月宣布要推廣街區制,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原因之一是要使道路公共化,以改善城市的路網布局。不少付了錢建設小區設施的居民擔心,他們的法律權益不會受到保障。 減少小型汽車流量 確保高速道路絕對封閉 劉太格告訴該報,如果要解決北京的交通問題,更根本的策略是進行以公共交通為主的規劃,減少小型汽車的數量,同時確保高速道路絕對封閉,確保有適當的快速主干路。 他說:“這些比拆小區圍墻更重要,拆墻不是解決交通擁擠的仙丹。況且小區是生活區,如墻被拆了,居民的生活環境也破壞了。” 至于個人的法律權益,是否難免要在城市規劃的需要中被犧牲?劉太格認為,只要政府把工作做得很合理,人民明白新措施能給他們帶來明顯的好處,自然會愿意接受。 他舉新加坡的例子說,1969年讀者投函給報章,說他們在亞答屋(亞答樹是南洋一帶常見的棕櫚樹,用亞答樹葉蓋的房子叫亞答屋)住了三四代人,實在不愿被政府迫遷到組屋。1972年,讀者又投函,這次埋怨說已等了三年,怎么政府還不來拆他們的亞答屋?原來他們看到已搬進組屋的親戚,享受著現代居住環境的便利,于是對拆遷的態度有了180度的改變。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執行總監邱鼎財向該報介紹,中國認為新加坡在城市治理、可持續發展和打造宜居城市等方面的發展經驗有參考價值,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去年7月與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合作內容包括中方派人員來宜居城市中心調研,兩國官員的互訪考察等。 宜居城市中心和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也聯合編寫了《城市發展的挑戰與改革——中國與新加坡的治理經驗》,收錄兩國在城市化進程、城市規劃與城市治理、公共住房建設、基礎設施融資等方面的經驗。中文版已于3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布,英文版將在今年7月在新加坡舉行的世界城市峰會上發布。 |
相關閱讀:
- [ 03-24]李光耀逝世一周年 新加坡各界舉行悼念活動
- [ 03-24]李光耀逝世一周年 新加坡各界舉行悼念活動(圖)
- [ 03-23]新加坡驚現“欲林” 露天色情場所安全套隨處丟
- [ 03-22]3月22日福建要聞TOP10:尤權會見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
- [ 03-22]尤權會見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