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刀傳統——千年技藝傳承 從火爐用鉗子夾出燒得通紅的鋼塊,山田佳孝嫻熟地掄起鐵錘鍛打起來,火花四濺,但山田卻未穿戴任何防護。“打刀20多年,我知道火花怎么飛濺,一點也不怕,”看到退后躲避的記者,山田笑著說。 山田佳孝今年44歲,是京都百年老店“金高刀具店”的一名打刀匠。“金高刀具店”藏身于京都鬧市區,外觀一點也不起眼,但卻有著200多年的歷史。在日本,打刀匠作為一種職業起源于公元12世紀前后,千百年來一代代打刀匠探索鉆研,創造出獨特的日式制刀工藝,并傳承至今。 日本刀具的一大特點是,刀背和刀刃分別由軟鐵和硬鋼兩種不同材質的原料熔煉鍛接而成,對溫控的要求十分嚴苛。但在山田的作坊里,沒有測溫儀,爐溫控制全靠山田的眼睛。“我看一眼爐內鋼塊的顏色,就知道溫度,”山田說,爐內鋼塊超過一定溫度后,溫度變化引起的色差極小,因此溫度拿捏很考驗工匠的水平。 生于打刀世家,山田從小就給第六代傳人父親磨刀打雜。20歲那年,父親決定傳授他鍛打技藝,但在入門頭3年只讓他干一件事——敲碎木炭。 原來,對日本傳統制刀業來說,如何將整塊的長條木炭均勻地敲打成最適合燒煉的形狀,也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術。“我一開始很不解,后來才得知業內有‘入門敲炭三年’一說。學徒若不真正立志成為打刀匠,耐得住寂寞,不可能熬得過去,”山田說。 在日本,掌握鍛打、淬火、研磨等技術,成長為一名獨立的合格打刀匠,至少需要10年功夫。山田已在窄小的作坊里敲敲打打了20多年。如今他的鍛打技術爐火純青,蜚聲日本國內外。 “我愛打刀,一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著自己的手藝一點點進步,而不是錢越掙越多。”山田接著告訴記者,每把刀都刻有他的名字,“聽到顧客說金高刀具好使,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參與記者馮玉婧、蘭熙、劉芳、楊昕怡、吳叢司、沈紅輝、劉秀玲) |
相關閱讀:
- [ 03-29]李克強:弘揚工匠精神 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
- [ 03-28]傳承“工匠精神”需要沃土
- [ 03-28]“工匠精神”從哪兒來
- [ 03-28]中國需要“工匠精神”
- [ 03-23]安監事業需要注入工匠精神
- [ 03-16]安全生產同樣需要工匠精神
- [ 03-14]“精神”總得有高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