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到一年清明時,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對我們來說有著重大意義,清明掃墓、祭拜習俗不僅是延續自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而且一路傳承,更蘊含人們最質樸的鄉悉。那份鄉愁,恰似扯不斷的清明春雨絲線,牽引著游子們夢回家鄉去。 事實上,清明時節回鄉祭祀先祖只是外在儀式,更多縈繞心頭的是那動人的鄉愁。席慕蓉說,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在我們還是孩提時,家鄉那裊娜炊煙,一脈青山,鄉音鄉情是那樣的任性不經意,而在離別鄉土,孜孜以求追尋生活目標時,承載著生于斯長于斯的鄉愁又是那樣的真切如潮涌。于是,滿懷思鄉的惆悵,讓一路的歸途惦記著牽掛。總會期待鄉音忽然入耳,總會懷想家鄉吃食,總會記著兒時那物、那景,此刻,凝視的目光往往更多追逐家鄉清明傳統文化。 然而,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又讓鄉愁變成家鄉的“人情味”。“有形的”如:老房老景老游戲成思念,“無形的”如:老歌老情老節目在積淀。雖說邁向遠方的腳步不能踏回歷史一步,但清明節品味家鄉人情關懷,又是一番氣清景明。 有首歌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如今,城市的節奏越來越快,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思維和模式,更讓人不覺間會有茫然。而能給自己一片寧靜的詩和遠方的田野,莫過于慢下腳步,尋回兒時的感覺。故鄉,那兒時的純真和嬉戲,那無關名利情仇的鄉里鄉親,就是我們清明時節寄懷鄉愁的豐饒情感和認知價值。 祭者,記也。在清明孝與感恩的傳統文化精髓里,與其說清明節是祭祀、緬懷長輩恩,是人的品質品行體現,道不如說,記憶中的可貴親情鄉音喚醒了故鄉異客的鄉愁。源于對故土真切的眷戀,懷想那血脈傳承的恩情,才有清明的幽香、故鄉味道。 清明,蘊藏著濃烈鄉土味,散發出親和鄉音,流露了真切鄉情,堪稱人世間最珍貴純潔的情愫。它是夢中久久縈繞的父母慈愛的臉,也是滾鐵環、踢毽子、跳房子、橡皮筋的兒時記憶。讓我們帶著童年懷想,伴著春風回家鄉,把對親人最醇厚的思念化為一滴眼灑在故鄉。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