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韓 星 清明本來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而清明節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一個祭祖和掃墓的節日。掃墓俗稱上墳,是對已故親人的祭祀活動。按照傳統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祭祀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禮儀,在古代禮儀體系中被稱為吉禮,位居五禮之首。中國古代祭祀對象繁多,其中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后來演變成三祭之禮:祭天地、祭袓先、祭圣賢。清明節屬于最為廣泛的祭祀祖先之禮,具有深厚的文化蘊含。 第一,通過祭祀之禮來落實孝悌之道。《論語 為政》篇載孔子答門人問孝,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回答:“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依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要依照禮節葬埋他們,以后還要按時節祭祀他們。”表示祭祀之禮乃是孝道的延伸與擴大。《禮記 祭統》更闡發到:“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在儒家看來,人在生前都應該孝敬父母,即使由于不得已的原因,生前不能盡孝,死后也要通過喪葬和祭祀來表達對父母的恩情。在這個意義上說,祭祀可以說是孝的延伸:由生延伸到死。 第二,通過祭祀之禮落實道德教化。《論語 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如果對于去世者的喪禮能慎重地處理舉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舉行祭禮不斷追思的話,社會之風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漸漸篤厚起來的。《禮記 祭統》說:“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于其親。……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歟?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喪葬與祭祀是對已故的先人一些物質和精神的奉獻,不是要死者像活人一樣享受一切,而是作為一種禮儀使“民德歸厚”,使人人具有仁愛之心。這樣,通過喪祭之禮,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地進行教化,這樣民德民風就會歸于純厚樸素。 第三,通過祭祀之禮體現感恩精神。一提到感恩,很多人往往以為是西方的舶來品,其實我們中國文化很早就有感恩精神,兒女要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哺育我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們首先要感恩父母。《禮記 祭義》云:“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作為有修養的君子,要學會追根溯源,不僅要記住自己之所從來的根源,更意味著永遠不忘祖先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唐代詩人孟郊《游子吟》留下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把孝子的反哺之情與報恩之意流露無余,滌蕩心弦,感人肺腑。祭祀之禮就能夠表達后代子孫對祖先表達崇敬、緬懷之情,發揮著祖先與子孫生命情感相通、確保家族穩定與延續,彰顯祖宗功業與懿德、教育子孫行為與操守的重要作用。 清明節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越來越為人們重視,已經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但很多人把這個莊重的節日當成了游山玩水的春假。今天很有必要重新挖掘清明節深厚的文化意蘊,以虔誠的態度,感恩的心情,帶著家人,回故鄉,祭祖先,在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
相關閱讀:
- [ 04-03]清明時節寧靜致遠
- [ 04-03]清明:一位女軍迷用這樣的方式追問犧牲
- [ 04-03]清明節,迎接烈士回家
- [ 04-03]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及“清明上河圖特展”
- [ 04-03]清明小長假第一天 廈門市各墓園迎來祭掃高峰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