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圖為“實踐十號”衛星實拍。 中國科學院 攝 4月6日,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圖為“實踐十號”在進行調試。 中國科學院攝 中新網甘肅酒泉4月6日電 (潘晨張素)自從人類發現太空實驗場擁有在地球上所沒有的微重力,便開始源源不絕地來到這里實驗。迄今為止,在這里開展實驗的中國航天器,均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 微重力,來自太空的禮物 微重力又稱零重力。失重,指物體失去重量,而不是失去重力。航天器在太空中飛行時,只受地球、月球、行星、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航天器及其內部的物體相互之間沒有拉、壓、剪切等作用力,即處于失重狀態。 航天器及其內部的物體失去重量只是一種理想狀況。實際上,航天器還會受到微小空氣阻力作用,航天器內的物體并不都在航天器質心位置,有時航天器會旋轉或發動機工作會產生推力,在這些情況下,航天器及其內部的物體表現出有微小的重量或者產生微小的加速度,好像受到了微小重力的作用,這種作用力稱為“微重力”。 微重力是來自太空的禮物。人類可以借此實現地面上難以進行的科學實驗,進行新材料和昂貴藥物的生產等。 太空實驗成果多 在開發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方面,各航天大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嘗試。對空間微重力環境應用,特別是材料加工潛力的認識有了深化,形成了微重力流體力、空間材料學、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體系。 有資料稱,蘇聯從1980年至1990年進行了500項太空材料加工實驗,范圍涉及金屬和合金、光學材料、超導體、電子晶體、陶瓷和蛋白質晶體等。科學家們發現,空間是發展半導體金屬材料、新型工藝、復合材料和玻璃材料的理想場所。 人類還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進行了一系列生物學實驗,主要是對生物體物質、能量循環及調節研究的生物圈研究;利用微重力促進生命進程研究及對微重力環境如何影響地球上生物機體的形成、功能與行為研究的重量生物學研究;對暴露在空間高能環境中的生物體損傷與防護研究的輻射生物學研究等。 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生物體組織培養,可以避免地面重力條件所造成的對流和沉淀作用,獲得比地面條件下更好的效果。該項實驗不僅有助于加深人們對空間環境適應情況的研究,也作為未來在空間站或外星建立動植物養殖場的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未來實現向空間移民宏偉計劃的可能性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還給利用空間環境進行藥物學研究、生產生物制劑帶來新的生機。 |
相關閱讀:
- [ 04-06]中國“實踐十號”衛星將進行兩項國際科學實驗合作
- [ 10-10]臺灣成功發射探空十號火箭 完成任務后落入海中
- [ 09-23]中建商砼武侯站研發噴射混凝土助推地鐵十號線建設
- [ 07-29]習近平會見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和參研參試人員代表
- [ 07-02]綠騰鐵觀音茶樹種子搭載“神州十號”飛船順利返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