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酒泉4月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喻菲 王聰榮啟涵)中國6日發射的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上,將在未來兩周進行19項新奇又有趣的實驗,既尋找人類未來宇宙生存之法,又助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更美好。 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說:“實踐十號上開展的科學實驗都是全新探索,都是國外沒有開展過的,每個都具有創新性和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將孕育學術上重大問題的突破。” 這19項實驗包括: 1、微重力條件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研究 這一研究將展示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太空環境下的發育情況,揭示太空環境下哺乳動物早期生命活動規律,為保障人類太空活動中生殖發育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在國內外,迄今尚未見到在空間微重力實驗條件下,成功進行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體外研究的報道。這一實驗首次在太空進行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研究,觀察太空環境中小鼠早期胚胎的發育過程,并探討太空環境對胚胎發育的作用機制。 2、微重力條件下造血與神經干細胞三維培養與組織構建研究 人類要想在宇宙空間中長期生存,就需要研究解決一系列空間生命課題,如失重、真空、宇宙輻射、高溫(或低溫)等宇宙環境因素對生命過程的影響。 這一實驗是國際上首次開展微重力條件下造血與神經干細胞三維培養研究,揭示微重力下細胞三維生長的基本規律及其對自我更新、分化與功能的影響,探索解決目前干細胞非分化性增殖、高效定向分化、三維組織構建等世界性難題的新途徑。 3、微重力條件下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骨細胞定向分化效應及其分子機制研究 從干細胞水平研究微重力造成骨細胞生成減少的生物學效應以及分子機制,是探討空間微重力影響骨質變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實驗有助于了解長期空間飛行和失重情況下造成的人骨量丟失的原因,為將來開發相關藥物或預防措施提供科學基礎。 4、空間輻射誘變的分子生物學機制 實驗將研究空間輻射環境引起基因組不穩定生物學效應機制;挖掘對空間輻射環境敏感的生物分子和空間環境引起生物學效應的誘因,將為載人航天中的深空探測任務和艙外暴露試驗打下技術基礎。 5、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的作用和遺傳效應研究 實驗通過檢測太空旅行前后小鼠細胞和果蠅的樣本,定量研究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穩定性改變的效應,尋找新的空間輻射敏感標志生物分子,為太空輻射的風險和防護研究提供新的基礎數據和檢測手段。 |
相關閱讀:
- [ 04-06]中國“實踐十號”衛星將進行兩項國際科學實驗合作
- [ 04-01]美軍未來武器設想:衛星能躲導彈 陸海空無人化
- [ 03-31]韓媒:韓對朝間諜衛星項目將上馬 可監視朝全境
- [ 03-30]衛星地圖曝光兩處臺軍秘密機場? 臺官方否認(圖)
- [ 03-30]衛星地圖曝光臺軍秘密機場? 臺官方否認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