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藍斐教授實驗室和施揚教授-石雨江教授實驗室合作,在國際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最前沿取得一項新發現:在癌細胞中,染色質中的增強子失控會過度強化附近癌基因的活性,導致細胞異常甚至癌變。研究同時發現,出現在該區域的蛋白質RACK7和去甲基化酶KDM5C可以限制此類增強子的活性,使基因表達保持在正常范圍,從而抑制癌變。 這一研究發現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Cell雜志上。Cell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志之一,與Nature和Science齊名,在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期刊中排名第一。 癌癥產生的潛在原因有很多,除了發生在DNA序列上的堿基突變,還有很多DNA之外的因素。作為遺傳物質載體的染色質上還有另一種物質——組蛋白,它纏繞著DNA鏈,支撐和保護著DNA。組蛋白在穩固基因組的同時,也調控著基因的表達:通過改變相關因子的活性來改變DNA信號的釋放,控制遺傳數據庫的輸出,進而調控生物體的外在性狀。 藍斐教授研究團隊和施揚教授、石雨江教授研究團隊的創新性發現,就好比在組蛋白上為基因活性找到了一個調控“開關”。此次研究的對象——發生在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H3K4)上的甲基化,是用來標記該區段DNA活性的。研究發現,H3K4me3能發生在增強子區,標記著增強子的過度活化狀態,并增強附近的癌基因活性和細胞轉移能力,易造成癌變。研究組順藤摸瓜,找到了一種名為RACK7的蛋白質,它可以吸引名為KDM5C的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將原本的高甲基化狀態轉化成低甲基化狀態,使周圍的基因表達保持在正常范圍,從而阻止細胞癌變。 由于改變增強子活性比改變基因序列更容易實現,因此具備極大的應用前景。本項發現,不僅發現了表觀遺傳修飾對基因組信息進行自我調節的新規律、提出了“增強子過度活化態”理論,更重要的是它潛在的醫療價值:很多癌癥病例中存在RACK7和KDM5C突變現象,無法對增強子活性進行限制,使得本應保持低活性的基因異常活化。如今增強子活性調控機制被揭示,不僅對癌癥發生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解釋,更可為癌癥的個性化治療提供新的藥物靶點和治療思路。(新民晚報記者 施捷) |
相關閱讀:
- [ 04-07]復旦特聘資深教授童兵: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時代定位
- [ 03-29]復旦大學:中外教授同上一門通識課
- [ 03-25]這顏值沒sei了!復旦姐妹花私照電暈宅男
- [ 03-25]復旦迎來新任黨委書記魏小鵬 原書記已任職教育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