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醫改帶來的變化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馬曉偉談號販子、兒科醫生短缺等熱點問題 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 題:要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醫改帶來的變化——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馬曉偉談號販子、兒科醫生短缺等熱點問題 新華社記者胡浩 4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2016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在新一輪醫改取得積極成效,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均預期壽命進一步提高的同時,如何把改革紅利進一步化為百姓“獲得感”的源泉?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曉偉圍繞社會公眾關注的掛號難、兒科醫生短缺、醫療費用等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組合拳”打擊號販子 記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號販子事件折射了“掛號難”問題,怎么打擊號販子,怎么讓百姓掛號更容易? 馬曉偉: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打“組合拳”。一方面我們會同公安等部門開展嚴厲整治、綜合整治。同時,要加快信息聯網,真正做到實名制。在這方面我們在抓緊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要改善我們的醫療服務,推廣預約診療,推廣專家團隊診療,通過團隊初診,把疑難重癥推薦給專家。同時,我們要推動專家下到基層去。還要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就是要把分級診療制度建立起來。這個“老大難”問題我們有能力解決好。 通過遠程醫療解決基層看疑難病癥問題,也是緩解看病難的一個重要舉措。同時還要利用“互聯網+醫療服務”這種手段,放大優質醫療資源。采取多種措施,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優質的防病治病服務,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 緩解兒科醫生“荒” 記者:造成兒科醫生短缺的原因是什么?怎樣緩解兒科醫生“荒”? 馬曉偉:我國有2.3億14歲以下兒童,醫療保健服務需求巨大,兒科服務資源總量還是相對不足,配置也不夠合理。在季節性兒童疾病高發期,兒科患者就診較為集中,供需矛盾表現更為突出。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關于推進兒科醫療服務發展的意見,統籌解決兒科醫療資源短缺問題。 一是加強兒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十三五”時期,國家把增加兒科醫療資源供給繼續作為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加大投資力度,力爭實現每個省(區、市)都有1所省級兒童醫院、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地級市設置1所兒童醫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要設置兒科門診。 二是加強兒科人才培養。教育部門積極推動開設本科兒科學專業,擴大研究生兒科醫師培養規模,招生學校和招生數量逐年增加。我們將兒科和兒外科兩個專業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開展縣級兒科醫師轉崗培訓,加強兒科繼續醫學教育,增加全科醫生兒科專業技能培訓。 三是加強政策保障。充分考慮兒科醫務人員風險高、責任大、工作負荷重等特點,合理確定兒科醫務人員薪酬待遇,合理提高兒科醫療服務價格。此外,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對藥品劑型、劑量、方便性的要求更高。我們將會同食藥、工信等部門采取加快建立申報審評專門通道、招標定點生產、鼓勵優先生產、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指導合理用藥等措施,保障兒童用藥。 四是加強預防,讓兒童遠離疾病、茁壯成長。 通過分級診療從根本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記者:為什么說分級診療實施之日,就是我國公立醫院改革成功之時?分級診療能給百姓帶來什么實惠? 馬曉偉: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從根本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基礎性制度設計,事關醫改成敗。近年來,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有了長足發展,但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協調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城市三級醫院服務量增長明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不強、利用率不高。 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有利于患者就近享受便捷的醫療服務,從根本上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況,也能為解決“號販子”等熱點難點問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創造有利條件。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重點是要從3個方面發力:一是強基層。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使常見病、多發病能夠在“家門口”得到解決,做到既方便患者、又保證質量和安全。二是加強引導。通過醫療服務價格、醫保制度等杠桿,引導大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主動建立分工協作機制,落實各自功能定位。三是調動積極性。既要調動基層的積極性,也要調動大醫院的積極性,通過改革醫療服務價格、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進一步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務價值。 |
相關閱讀:
- [ 04-07]我國確診多例黃熱病輸入病例 國家衛計委印發診療方案
- [ 04-01]福建省衛計委調研組在廈門市湖里區調研醫養工作
- [ 03-30]京衛計委解讀新計生條例:復婚不能再生三孩
- [ 03-30]北京衛計委解讀新計生條例:復婚不能再生三孩
- [ 03-25]國家衛計委:飯館酒吧等場所取消衛生許可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