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當“縣官”的日子,長文值得一讀!
2016-04-12 08:23:52? ?來源:學習大國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學習大國按 “最近的三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擔任過縣委書記的,只有習近平?!?/p> 這位曾擔任“縣官”的中國最高領導人,有哪些故事?從中有何啟發?縣委書記們應該如何作為?今天出版的《學習時報》整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學習大國(XXDAGUO)同大家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當縣委書記的日子。 2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206名參加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的學員座談。這一宏大的培訓計劃,將在三年內對全中國2800多名縣委書記全部輪訓一遍。規格高、范圍大,引人關注。 習近平告誡縣委書記們,要做到“四有”: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還要把好“三關”: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 在中國的政治格局中,縣委書記地位特殊,級別不高,一般只相當于處級,距離權力巔峰至少還有八九個層級,但權力卻不小。 習近平在1990年曾發表過一篇《從政雜談》,其中說:“如果把國家喻為一張網,全國3000多個縣就像這張網上的紐結。‘紐結’松動,國家政局就會發生動蕩;‘紐結’牢靠,國家政局就穩定?!?/p> 他甚至直接斷言:“縣一級工作好壞,關系國家的興衰安危?!?/p> 習近平對縣委書記角色的理解,與其親身經歷密不可分。他本人從政之路的起始點,就是在1982年春天出任正定縣委副書記。這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屬于河北省,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處,距離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只有15公里。 在《從政雜談》一文中,習近平引用了一句古語:“宰相起于州部。”中國古代的官僚制度確實如此,大部分文官需要逐級積累執政經驗和政壇資歷。 在中國當代政壇,進入核心領導層的高官們,雖然很少有人“跳級”,但有縣一級執政經驗者,卻極其罕見。比如,最近的三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擔任過縣委書記的,只有習近平。 事實上,在中國政治語境中,為官者的首個地方“一把手”職位,非常關鍵,它是對一個政治家的高難度試煉——包括掌控大局的能力、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對政治資源的挖掘運用以及綜合素質。 習近平從一個42萬人口的北方小縣城起步從政,這段工作經歷為他以后的成長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1北京來的年輕人,不是來鍍金的 初到正定,未滿29周歲的習近平成為排名“三把手”的副書記,分管農村經濟、精神文明建設、平反冤假錯案,以及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等工作。 事實上,最初他主動要求到一個縣的公社當書記,當時的省委領導經過慎重考慮,最后決定他到正定擔任縣委副書記。 人們對這個來自京城的年輕人有各種猜測:高干子弟,無非是下來鍍鍍金、做做樣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這份苦就會卷鋪蓋走人。 習近平常穿一件褪色的軍裝,高高大大,像個炊事班長,甚至顯得有點“土”。 沒有安排專門的宿舍,他就住辦公室里。平房,兩張板凳搭起一鋪床板,鋪著舊布拼接成的褥子,蓋一床舊軍被。一張三屜桌,兩把磚紅色椅子,一個暖瓶,一盞燈泡。沒有書架,書或堆在桌面上,或排列在窗臺上。屋內最醒目的物品,是兩尊仿制唐三彩:一峰駱駝和一匹駿馬,那是北京朋友贈送的紀念品。 他和大家一起排隊吃食堂的“大鍋飯”,蹲在水泥板搭成的“飯桌”前邊吃邊聊天,如果因為下鄉誤了吃飯時間,就在辦公室用小柴油爐煮掛面。 “正定是一個古郡,地近京畿,四射通衢,早是人文薈萃之地?!绷暯皆诮o《正定縣大事記1949—1983》作序時曾這樣寫道。 不過,在習近平到任時,正定還是一個窮縣,人均年收入僅148元人民幣,平均每天只有4角錢。 喜歡騎著自行車到處了解情況的習近平會看到,這個小縣城四處殘垣斷壁、碎磚爛瓦,糞土柴草混雜,生活垃圾亂倒,不少街道污水橫流、坑坑洼洼。 這個北京來的年輕人沒有坐在辦公室里,他走訪座談,進村入戶,虛心向人請教。無論對縣里的領導還是一般干部,無論是年長的還是年輕的,他都誠懇地說:“我是來學習的,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和指教。” 他經常騎著自行車到鄉村去,經過河灘、泥濘時還得把自行車扛在肩上。他常說,騎車有三個好處:一是鍛煉身體,二是接近群眾,三是節約汽油。 在鄉下,他最愛吃老百姓家的玉米餅和咸菜,臨走時總會留下錢和糧票。 一位鄉干部回憶說,習近平做人低調,他吃過苦,熟悉老百姓,有生活體驗,也很能團結人。“當時中央政策是要求老百姓自己籌集教育資金,而當時群眾對此認識不多,抵觸比較大。習近平不是盲目去執行中央指令,非常穩重又平易近人,特別會做思想工作,各個鄉鎮都走到了?!闭ǖ慕逃Y完成順利。 20世紀70年代初,正定曾以華北糧食高產縣而名噪一時,但因片面追求糧食高產,棉花、油料、瓜果都被壓縮,52萬畝耕地,每年要上交7600萬斤糧食,很多人家不足溫飽,要去外地買口糧。 初來乍到的習近平,打算先從這個很多人都有些忌諱的敏感問題入手,讓正定百姓填飽肚子。他和另一位正定縣委副書記主動承擔任務,跑省進京,向上匯報,請求把糧食征購基數降下來。 1982年初夏,國務院派出調查組和省委、地委一起到正定深入調查后,決定減少糧食征購任務2800萬斤,農民口糧緊張問題得以緩解。 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的王幼輝后來撰文回憶:“這件事關系到正定縣42萬人的利益,由此可以說明近平工作大膽,有魄力,不唯上,只唯實?!?/p> 當時南方一些地方已推行了農業“大包干”——這在扭轉中國命運的改革中,是石破天驚的第一步,但河北省還沒有啟動。縣領導想等等中央文件,“不能冒尖犯錯誤”。習近平則建議正定先行一步,開始試點。 由于他的推動,正定展開農業“大包干”試點,試點的村子當年農業產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省內外參觀者不斷。 2因為尊老,最年輕的縣委書記上了《人民日報》 1983年下半年,剛滿30歲的習近平成為正定縣縣委書記,首次主政一地。他是正定歷任縣委書記中最年輕的。 那時的中國政壇,正在強力推行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以促動官員隊伍更新換代。習近平的個人條件,與此十分吻合。同在這一年,習近平在正定縣的同事、副縣長王幼輝,非中共黨員,49歲,大學畢業,甚至突然連升四級,到河北省人大任副主任。 即便以后來的標準看,習近平依然屬于很年輕的縣委書記。 20世紀90年代中期,入選100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官員,平均年齡大約50歲,而后來升至省部級職位的16個人,初任縣委書記的平均年齡為38.5歲,最小的32歲。 剛剛就任“一把手”的習近平,在正定縣進行改革,將縣委常委的平均年齡降至41歲,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占45.9%。 就政壇的一般規律而言,改革者往往難免遭受非議。而習近平盡管推動落實了很多“超前”舉措,但在正定這個保守的小城卻深獲認可。他的秘訣之一是尊重老干部。 他曾在多個場合說,老干部是寶貴財富,沒有他們過去的奮斗和奉獻,就沒有今天的一切。老干部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 他自己常常騎自行車出行,把縣委僅有的一輛212吉普車配給了老干部使用,后來又給老干部買了小轎車。老干部沒有活動場所,他就把縣委和縣政府合用的大會議室騰出來,改成老干部娛樂室。在醫藥費等方面,也對他們多有照顧。 在重大事項決策前,他總要把老干部代表請來征求意見,還常常在節假日去他們家中走訪看望。 習近平尊老敬賢的做法,被刊登在《人民日報》《河北日報》等官方媒體上。 他自己還寫了一篇題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分析了在當時機構改革、大批老干部退居二三線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處理好新老干部的合作與交替。 “在我們干部隊伍內部,實現新老交替不是個人或對立集團之間的權力轉移,不是什么權勢之爭,而是為著同一個目標、同一個事業。因此,新老干部的交接班必須是既合作又交替。這里,‘尊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替的基礎。”他下筆坦率。 這篇評論刊登在1984年12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一位縣委書記的文章能登上中共最重要的媒體,相當罕見。 正定的老干部評價習近平:平易近人,樸實,沉穩,健談,自信,謙和,是位年輕干部,但做事老練成熟。 對于地方官員的工作方式,習近平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要求: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 同時,他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唱高調、尚空談等官僚習氣深惡痛絕,力倡說短話,開短會,切忌空話、套話,集中力量抓大事、抓實事。 這些工作習慣,從正定到北京,30年來他堅持如一。 |
相關閱讀:
- [ 04-11]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讓法治為中國夢護航
- [ 04-11]“兩學一做”系列:習近平為什么提出要重溫這篇著作
- [ 04-11]習近平治國理政之底線思維
- [ 04-11]習近平為黨員干部做人做事劃出的四條底線
- [ 04-11]習近平為什么提出要重溫這篇著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