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當“縣官”的日子,長文值得一讀!
2016-04-12 08:23:52? ?來源:學習大國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3請華羅庚、于光遠做小縣城的“外腦” 作為縣委書記,習近平的首要目標是經濟改革。他借鑒了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半城郊型經濟”的概念,使正定這個傳統的農業大縣,迅速轉向“掏城市腰包”的商品生產——城市需要什么,就種什么、就加工什么。 為發展食用菌,他甚至親自給江蘇的一家化肥廠寫信求援,并派人從該廠拉回種植蘑菇的重要原料尾沙,使蘑菇產業在正定生根。 1983年,正定縣多種經營收入達4300萬元,人均100元,農民人均年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200多元。 習近平還推動各級干部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帶著干部去南方改革開放先行地區取經,去鄉鎮企業起步較早的浙江、江蘇、天津考察學習。 1984年6月17日,擔任縣委書記不到一年,《人民日報》就以較大篇幅報道了正定經濟的新變化。這也是習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上——據采寫這篇報道的新華社記者趙德潤說,文章中很多觀點和生動有趣的說法都出自習近平,只是考慮到一個人的名字不宜出現太多,所以他的名字只出現了兩次。 趙德潤回憶說,1984年4月中旬在正定第一次見到習近平就很有好感,“非常隨和,講話不緊不慢,實實在在”。而且,與很多縣委書記不同,他“有思想又很真誠”。 他們在習近平那間擺著一張簡陋辦公桌、堆滿書籍的辦公室交談,習近平抽著當地農民常抽的荷花牌香煙,一角五分一包。 讓趙德潤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很善于從大處著眼,把正定的發展和全國聯系起來。他先談解放思想;再強調要有長遠規劃,不能走一步看一步;還說要科學決策,解決一些干部的盲目性,改變過去決策的反復和隨意。他甚至說,要通過立法,形成10到15年的遠景規劃。 這個思路開闊的年輕官員,有很多當時在全國都稱得上“超前”的做法。 比如,他親自撰寫面向全國的“招賢榜”,頒布了招賢納士的“九條規定”,在正定縣內到處張貼,還刊發在《河北日報》的頭版頭條位置,在省內及全國激起熱烈回應。許多知識分子、工程技術人員要求到正定工作。 他還提出組建經濟顧問團,獲取智力支持。他親自發出100多封邀請信,數學家華羅庚、經濟學家于光遠等著名大家,都成為一個小縣城的顧問。 “他是從北京來的,有自己的人脈,他把這些一流的人才請到了縣城里,這個舉動有些不同凡響。”趙德潤評價說。 習近平用人大膽。他將一名培育出棉花優種的農民破格錄用為國家干部;去無錫考察時,發現了一個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親自做工作,請他來正定擔任當時虧損50多萬元、瀕臨倒閉的油嘴油泵廠廠長,此人上班第二天就把廠里積壓的產品全部賣了出去,不到一年,該廠產值翻了一番。 石家莊的一位工程師武寶信,研制出的醫用化妝品暢銷全國,但在原來的企業不受重視。聽說正定縣重視人才,就讓人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習近平立即決定接收。一天下班后,他帶著縣長、副縣長來到武寶信居住的小區,沒有確切地址,就挨門挨戶打聽,還是找不到,他甚至扯開嗓門在小區里喊了起來。后來武寶信將自己研制的醫用化妝品項目帶到正定,一年就贏利30多萬元。 重視教育的習近平,在正定任內,除了一直致力于改善危舊校舍,還為正定留下了一個“國球基地”的基礎。正定留村曾有一個乒乓球業余體校,培養出一批優秀選手。習近平認為,乒乓球體校應該搬到縣城,在全國范圍內挑選培養對象。現在,這里已成為國家乒乓球隊訓練基地,作為中國人驕傲的國家乒乓球隊,將這里視作“福地”,每次大賽前多來此集訓。這里也是正定的一個旅游亮點。 |
相關閱讀:
- [ 04-11]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讓法治為中國夢護航
- [ 04-11]“兩學一做”系列:習近平為什么提出要重溫這篇著作
- [ 04-11]習近平治國理政之底線思維
- [ 04-11]習近平為黨員干部做人做事劃出的四條底線
- [ 04-11]習近平為什么提出要重溫這篇著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