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4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二、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由之路。過去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力、資本、資源三大傳統要素投入,是一種典型的要素驅動型增長模式。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過去依靠低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十三五”時期,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創新驅動上來。習近平指出,新常態下,“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突飛猛進。然而,如今人口紅利等優勢日趨消失,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目前,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要素供給能力已經接近極限,傳統人口紅利減弱,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劉易斯拐點”正在加速到來。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我們創造了全球GDP的13.3%,消耗的能源資源卻占全球總量的23%。原油、天然氣、鐵礦石、鋁土礦等戰略性資源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挑戰。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傳統的粗放式發展道路再也走不下去了。而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靠創新,新模式、新業態的培育靠創新,新行業、新產業的形成靠創新,新供給、新需求的增加靠創新。因此,唯有依靠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走創新發展之路,中國經濟才有出路,才能推動“十三五”時期的中國經濟邁向更高階段、更高水平、更高層次。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當前,我國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說到底歸因于創新乏力、創新不足。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好,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也罷,離開創新都沒有出路,都寸步難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創造新常態下的新優勢,根本出路在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動力不足、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急迫問題;才能增強我國發展能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新經濟體系和新發展模式,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開拓廣闊空間,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競爭,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處于下風。”
圖為: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關村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這是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參觀中關村科技創新企業、科研單位重要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