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首論補齊黨內制度短板
2016-04-13 17:14:34??來源:學習中國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制度建設是黨的建設總布局的重要一環,全面從嚴治黨,最根本的就是制度治黨,要建設完善的黨內制度體系,使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言行有規范、權力有籠子。近日,習近平在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強調:“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以改革創新精神補齊制度短板,真正使黨的組織生活、黨員教育管理嚴起來、實起來。”據“學習中國”大數據平臺顯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論述補齊黨內制度短板。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圖為:2014年5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河南省蘭考縣,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 一、面對新問題新情況凸顯制度短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國內國外兩個大局的發展變化,從加強自身主體鍛造出發,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先后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今年又部署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面從嚴治黨從抓“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延伸,學習教育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以黨章為根本的黨內法規制度,成為推動黨的建設和黨的工作的重要遵循,成為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在憲法、法律和黨內法規制度的共同作用下,按某些干部指令辦事、拍腦袋決策等亂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各級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廣大黨員的行為更加規范、有序。但也要看到,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黨內法規制度中存在的不配套、不適應、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等制度短板日益凸顯。 制度短板一方面表現為制度短缺,面對發展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表現為制度和法規的滯后于現實,即在某些領域和某些方面實踐走在制度前面。信息化、智能化不僅加快了各個領域的發展,而且也改變了大多數領域的發展和運行模式,國內國外、黨內黨外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與這些新變化相比,黨內制度在某些領域出現了一些缺位現象。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及各級黨組織已經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新制度,補齊了一部分制度短板,但是還留有一些空白,需要抓緊補齊。如在不少環節缺少監管制度,結果出現了不少“破窗效應”。2014年5月9日,習近平在參加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我們的制度不少,可以說基本形成,但不要讓它們形同虛設,成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應’。很多情況沒有監督,違反了也沒有任何處理。這樣搞,誰會把制度當回事呢?我們黨的制度是從黨章開始的,學習黨章學了半天,最后還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不行!” 制度短板另一方面表現在黨內制度體系不健全、結構不合理、缺乏實操性。如在黨內法規、條例、規則等制度體系中,實體性的制度多,而程序性的制度少;各條塊的制度交錯相生,黨代會常任制的相關制度與黨委、政府、人大等相關制度關系錯雜;并且有些制度條文雖多,但過于抽象籠統,只有定性的規定,沒有定量的指標要求,有的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可操作性的規定,造成了一些制度的運行不暢。有的制度滯后于實踐發展和形勢需要,有的同憲法和法律、既有方針政策不一致,有的相互之間交叉重復、沖突打架。另外,存在制度數量龐雜、新舊并存問題。習近平指出:“我們的制度有些還不夠健全,已經有的鐵籠子門沒關上,沒上鎖。或者柵欄太寬了,或者柵欄是用麻稈做的,那也不行。” 制度短板還有一方面表現在對舊制度更新緩慢,跟不上時代節奏。面對三年左右就會出現一輪更新周期的現代信息社會,我們有些黨內制度十年、甚至幾十年不變化不更新不換代。結果造成新制度沒有,老制度無法執行。一方面出現很多“先上車后買票”、“先生孩子后領證”的現象;另一方面則造成很多人想干事又不敢干或不知道如何干的懶政現象;同時還造成了一些黨內法規制度公信力、約束力弱化,甚至淪為擺設,有損黨和政府的威信。 |
相關閱讀:
- [ 04-13]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的思想
- [ 04-13]“平語”近人——習近平談文物工作
- [ 04-13]學習習近平總書記“2·19”重要講話精神骨干研討班舉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