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難兩全
2016-04-14 07:09:59??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乘著居民投資熱和“互聯網+”的東風,一些騙子順勢而為,以P2P網絡借貸、金融創新等名義,翻新著理財投資“圈套”非法集資。 公安機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P2P、融資擔保等領域非法集資犯罪較上年上升48.8%。一些“財富機構”打著“網絡理財”招牌,線下大量攬客,更把很多不明就里的老年人的養老積蓄“圈”了進去。 “不少投資騙局披著互聯網外衣,讓投資人覺得‘高深莫測’,沒弄明白稀里糊涂就投資了。”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說,“互聯網金融火熱,其中也是泥沙俱下,不少打著技術進步招牌、用創新商業模式的旗號,做著非法集資,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勾當。” 央行等多部門日前聯合發布公告,明確指出“MMM金融互助”具有傳銷和非法集資性質,這已是金融監管部門近期第4次點名對此類網絡投資平臺進行風險預警,但這樣的平臺一次又一次死灰復燃。 在理財領域,不少網絡理財平臺“混業”經營,既做P2P網貸撮合業務,也代售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究其實際,多為“無牌”經營,沒有任何代銷牌照,有的業務之間沒有設立好“防火墻”,風險極易傳染。 在融資領域,有的借款人發布虛假信息,有的宣稱投向實體經濟,實際卻是投向股市,更有甚者一開始就是為了騙取投資卷款跑路。一些希望借助互聯網理財的金融“小白”,一味盯著高收益率而忽視高風險,卻不知背后早有金融騙子在盯著他們。 據郭大剛介紹,當下網貸平臺投資人平均投資額在10萬元左右。“這類群體投資專業性較弱,抗風險能力較低,一旦出現風險,容易造成社會問題。而P2P平臺往往缺乏對投資人的適當性提出建議,未能很好地引導、約束投資人行為。”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監管,成為擺在從業人員和監管部門面前的兩難。 “京東金融”副總裁金麟表示,有些事物有一個試錯期,監管在這期間還是需要保持開明態度,但是金融有其特殊性,需要維護存量客戶資金安全,所以監管套利者也面臨政策風險,踩紅線也可能使得投入“打水漂”。 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已經發布多項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從出臺互聯網金融“健康指南”到為網絡支付保駕護航,再到網絡借貸監管細則征求意見,互聯網金融行業開始迎來全面監管新時代。 監管細則出臺是否會“扼殺”互聯網金融的生命力?業內人士認為,只有這個行業讓人信任,規范經營的公司才能把價值真正發揮出來,對那些正規發展的企業并非壞事。 “當然,規則的制定要松緊適度。如果過緊,確實會使行業失去活力,如果把風險消滅為零,行業也會不復存在。”“螞蟻金服”研究院副院長李振華說。 業內專家認為,互聯網金融不能一停了之,需要跳脫“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監管魔咒;監管要抓住問題的癥結和痛點,行業自身也要加強自律,讓互聯網金融在安全紅線內快步邁進。隨著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有機結合的互聯網金融管理體制逐步搭建,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將行穩致遠。 |
相關閱讀:
- [ 04-13]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與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簽署合作意向書
- [ 04-13]國內首個“互聯網+清潔能源”項目落地深圳
- [ 04-13]香港首屆互聯網經濟峰會舉行 匯聚全球互聯網業界領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