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面前怎么防范?專家支招】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張曉東曾表示,地震不分國界,它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同世界一樣,中國也是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地震預報的研究和探索。中國的地震研究是與國際接軌的,目前并未落后。 他表示,地震預報仍是世界難題,從嚴格意義上說,目前還不能百分百成功。不過,對地震預報理論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有了較大發展。汶川地震以后,全世界的地震科學家都加大了對地震預報探索的力度。 張曉東接受中新網采訪時指出,遇到大震時,特別是要保持冷靜,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做出迅速反應,如及時到空曠地帶,或找空間結構相對穩固的一角躲避;平時應有疏散的應急預案,并多次演練,以及儲備少量食品、藥品、生活用品等應急包,這樣才能科學應對。 他表示,重視對中國民眾宣傳和普及抗震救災知識,是減輕人員傷亡的有效途徑之一。日本等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抗震知識要“從娃娃抓起”。 從幼兒階段開始培養其避災意識,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避災行為。這樣在遇到地震等災害時能本能地做出逃生、保護自己的反應,而不是不知所措。 張曉東還強調,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某場地震的關注可能降低。但地震活動時有發生,因此長久的、不厭其煩的防災宣傳教育很重要。如果奏效,民眾將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一切損失降到最低。 |
相關閱讀:
- [ 04-14]共享共治 內外統籌 習近平頂層設計保障網絡安全
- [ 04-11]英媒:太陽風暴若影響地球 或致近20萬億元經濟損失
- [ 04-11]英媒:彗星或在40多億年前給地球帶來生命種子
- [ 03-31]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在京成立
- [ 03-30]中國成功發射第二十二顆北斗導航衛星
- [ 03-28]熄燈秀、音樂會 福大學子用行動為節能環保“發聲”
- [ 03-24]天文專家:未來3年我國公眾可賞到2次月全食和2次月偏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