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大白話”
2016-04-18 15:11:4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新華網記者 黃玥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學養深厚,古今中外的各種典故、詩文,在講話中常常信手拈來,巧妙地成為自己講話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而“習式”語言的另一面,則是直白樸素,善用“大白話”傳遞治國理念,既“接地氣”又妙趣橫生。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習近平的“大白話”》,與您共同領略總書記的語言風采。 2014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內蒙古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諸如這樣的“大白話”、民間諺語、俗語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隨處可見,這些個性十足的白話語言,成為中國領導人與老百姓交流的獨特方式。 “嘮家常”打開群眾心扉 “大白話”是老百姓慣用的語言表達。 從梁家河知青開始,歷經村支書、縣委書記、地委書記……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使習近平對基層情況十分了解,跟老百姓交流起來也常用“接地氣”的白話。 “這里我很熟悉,當年下鄉就騎自行車來。今天就是來聽大家的,看看鄉親們,接接地氣,充充電。”2013年7月,在看望河北省正定縣塔元莊村干部群眾時,習近平的開場白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如“鄰家大哥”般的“嘮家常”,一下子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 在內蒙古林區,習近平踏雪走進74歲的郭永財家,看地窖、摸火墻,對老郭一家人說,快過春節了,知道你們生活有困難,特地來看望你們。在海南考察時,他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山東菏澤考察時,他說,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 在與老百姓面對面交流時,他善用聊天式、談心式的語氣打開群眾心扉,讓群眾說出心里話。 同基層干部“嘮家常”式的交流,同樣使人感到“暖心”。2015年1月,在同200余名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暢談交流“縣委書記經”時,他以自己年輕時的經驗勸告年輕人不要老熬夜。 習近平說:“那個時候我年輕想辦好事,差不多一個月大病一場。為什么呢?老熬夜。經常是通宵達旦干。后來最后感覺到不行,這么干也長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態擺順了,內在有激情,還是要從容不迫。” 不是高高在上,沒有“官話”連篇。生動平實的語言背后,是他平等、親民的作風,是他與群眾心心相印的感情。 |
相關閱讀:
- [ 04-18]習近平主席特使出席剛果(布)總統薩蘇就職典禮
- [ 04-18]習近平對機關工作人員的教誨
- [ 04-18]習近平: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
- [ 04-18]“平語”近人——習近平談國家安全
- [ 04-18]習近平再提“頭等大事” 干貨全在這兒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