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早春賞梅時,神州處處暗香來。在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這片廣袤的田野,走來了一群致富思源報效桑梓、富而思進回饋社會的“新鄉賢”: ——熊水華兄弟4人捐資3600多萬元,幫助本村村民新建聯排別墅18棟; ——鄒細保斥資378萬元,為水北商會新建辦公場所,將永久產權送給商會; ——在外創業的企業家共同捐資850余萬元,建立了27個老年人“頤養之家”,把358名75歲以上留守老人供養起來…… 近年來,水北商會搭建“黨建商會”平臺,把本土民營企業家有效組織起來,引導他們有組織地參與新農村建設、農村居家養老、資助貧困戶及大病救助、獎優助學、尊師重教等領域。一批本土民營企業家成為新時期為人稱道的“新鄉賢”。 “新鄉賢”聚集黨旗下,開辟黨建新領域 水北鎮自古就是有名的建筑之鄉、商賈重鎮。改革開放以來,水北鎮外出務工經商人口逐漸增多,民營資本日益雄厚,全鎮億元資產以上的民營企業家有40多人。 這些從當地走出去的農民企業家,經過多年打拼富裕起來之后,多數人都有回報家鄉、服務社會的愿望。隨著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的建設任務十分繁重,資金嚴重不足。農村基層組織沒能力全部承擔,政府公共財力也不可能大包大攬。如何引導社會力量,特別是引導民營企業家參與農村社會治理和建設?水北鎮成立商會黨委開始破題。 2012年9月,水北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直屬鄉鎮商會,當年12月,水北鎮在商會成立黨委,下設5個行業和5個地域流動黨員黨支部。通過“黨建商會”模式,水北商會黨委不僅帶領水北企業家和商人抱團做生意,更為他們發揮企業家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參與社會治理和新農村建設,回報家鄉、服務社會,提供了堅實的組織平臺。 以“凝聚鄉親,互通商情,共謀發展,報效桑梓”為辦會宗旨,水北商會黨委把企業家和商人聚集在黨旗下,開辟了非公企業黨建新領域,形成了積極參與農村社會治理和建設,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的一支新生力量。 “新鄉賢”抱團做公益,自愿捐資成新時尚 行走水北鎮鄉間,干凈整潔的村口池塘、寬闊結實的水泥村道、漂亮氣派的太陽能路燈隨處可見。問及資金來源,多指向水北商會及其會員。 在水北商會有一種有趣的現象:會員生怕自己為家鄉做公益少了、落后了,如果不加入商會便覺得“很沒面子”。常務副會長錢小云把這種現象歸納為: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點好事不夠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 2010年5月,水北鎮熊坑村因遭遇水災,全村老房子毀損嚴重。2013年,時任水北商會會長的熊水華和他的3名兄弟一起,共同捐資3600多萬元,幫助熊坑村實現整村重建。共建設連體別墅18棟72套,每戶農戶只需出資3萬元,五保戶、困難戶全部免費,使全村人住進了別墅,為新農村建設樹立了新的標桿。 這一事件在當地反響強烈。水北商會黨委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鼓勵大家積極投身公益活動中,使得自愿捐資為家鄉建設作貢獻成為一種新時尚。 錢小云等企業家捐助1000多萬元,高標準建設水北中學科技樓,重建錢圩小學和幼兒園,讓家鄉的孩子們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環境; 鄒細保接任商會第二任會長后,個人出資378萬元買下近千平方米辦公場所,將其永久產權贈予商會,僅接任會長職位半年多,捐出的公益資金就超過600萬元; 想到家鄉高齡老人眾多,做飯不便,商會會員共同捐資850多萬元,在10個行政村建起27個“頤養之家”,為358名75歲以上留守老人免費提供一日三餐; 通往伍塘等3個村委的鄉村公路長期破損,會員們紛紛慷慨解囊,捐資190萬元,一條長達10公里的道路很快修好,解決了8600多村民的出行難問題; 為綠化美化新農村,會員們又捐資200多萬元,免費為各村莊安裝太陽能路燈600多套,方便了村民夜間出行…… 如今,水北鄉村道路舊了破了有人搶著修,村莊里的樹木少了有人搶著栽,山塘水庫整修有人搶著干。 “新鄉賢”反哺家鄉,其力量正不斷凝聚。據統計,2012年以來,水北商會會員共捐資7000多萬元,用于各類公益慈善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該鎮10多人入圍中國好人榜候選名單,熊氏四兄弟全部榮登中國好人榜。 “新鄉賢”富而思進,帶領鄉親共同富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痹谏虝h委副書記敖小??磥?,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帶領鄉親一起走上富裕道路,商會才發揮了真正的作用。 水北商會成立之初,黨委號召廣大會員構建“公司 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吸納貧困農戶到龍頭企業務工或入股分紅,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如今,商會會員紛紛參與當地經濟建設,爭當精準扶貧的助推者。 商會理事李隆保在市級貧困村伍塘村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投資300多萬元建立標準化規模產業基地,進行花卉苗木種植和水產養殖,輻射帶動農戶30多戶,入社農戶全年戶均收入3萬多元。 種糧大戶敖小忠在省級貧困村新橋村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稻谷烘干場,吸引村民投資入股,解決28人就業,全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水北鎮境內旅游資源豐富。為了改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今年,商會計劃投資近3000萬元,新建一條長達10公里的旅游觀光主干道,可帶動11個行政村1.3萬多名村民致富增收。 扶貧先扶智,富民還須富腦袋。近幾年,水北商會捐資960多萬元建設學校基礎設施,捐資近200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今年3月又籌資100萬元設立教育獎勵基金,首批15名優秀中小學教師每人獲得獎勵2000元;水北籍優秀大、中學生,每人還可獲得最高1萬元的獎勵。 江西日報記者 徐國平 鄧愛勇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