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 題:2020,中國探測器要去火星了 新華社記者喻菲、楊春雪 荒涼,空寂,礫石遍布,黃沙漫天,雖然毫無生氣,但在數億公里外的人類始終對它充滿好奇。 這顆紅色行星上是否曾經存在過生命?火星與太陽系是怎樣起源及演化的?未來能否將火星改造成人類可居住的星球?這些問題讓科學家們迫切希望從火星上找到答案。 首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前,中國首次火星全球遙感與區域巡視探測任務已獲批立項,首個火星探測器預計2020年發射飛往火星。 探測器揭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 從地球到火星距離4億公里,探測器從地球飛到火星的時間會根據發射的窗口期不同而有所差別,大約為6到12個月。 孫澤洲介紹,探測器接近火星后,首先要讓它被火星引力捕獲,成為環繞火星飛行的探測器。探測器在環繞軌道上做一些軌道調整,同時對儀器進行檢測,還將對火星的形貌開展探測。 之后,在合適時機,與環繞器分離的著陸巡視器將進入火星大氣,著陸到火星表面并釋放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與此同時,環繞器繼續在軌道上進行科學探測,并為火星車提供對地面的數據中繼服務。 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 還從未有哪個國家一次實現火星“繞、落、巡”。 孫澤洲說,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形式在國外是沒有過的。美國的探測環繞就是環繞,巡視就是巡視。“從來還沒有哪個國家一次任務就同時實現環繞和著陸巡視。” 他說,這體現出中國在空間技術創新發展中的“首創精神”,也是中國航天工程“快好省”的生動實踐。 他說,國外在火星著陸任務之前都有環繞衛星在火星附近,可以對著陸過程以及著陸后的數據通信提供及時支持。而中國的火星著陸巡視器是環繞火星不久后,就要與環繞器分離并降落,這對于著陸后的火星車自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另外,這樣的任務在軌道設計上更具有復雜性,要兼顧著陸和環繞軌道的要求,增加了任務的難度和復雜度。”孫澤洲說。 他說:“我們希望用有限的經費盡可能多獲得一些成果,更高效地推動技術進步。所以我們想結合探月已經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礎,一步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我們具備了這樣的技術條件,希望一步邁得大一點。” 挑戰 這樣的任務,孫澤洲坦陳,難度非常大。 “這次任務最核心、最難的地方,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后氣動外形和降落傘減速的過程,并且只有一次機會,必須成功。由于地球與火星距離遙遠,整個過程無法由地面實時控制,必須依靠探測器自主完成。”孫澤洲說。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已實施的42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率僅為52%. 最讓這位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擔憂的是火星大氣。 “火星大氣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有些因素我們還沒有認識透,比如火星大氣的變化規律、風暴時的特性等。我們現在感覺壓力很大,是因為不能掌控的因素很多。如果降落那天真的起了塵暴,就不能降落。”孫澤洲說。 他說,由于沒有那么多的推進劑來抵消那么高的速度,所以登陸火星時,99%以上的減速都是靠火星大氣的作用。然而,火星的大氣和降落傘減速與地球上的相似度不到50%,而且火星的大氣難以在地面模擬。 “我們只能把各個因素單獨分析,開展單項模擬,沒辦法用一個完整的過程在地面把實際過程模擬出來,這也是我們現在很困惑的事情。但正因為有壓力,才能帶來技術進步。”孫澤洲說。 火星那么大,去哪兒好呢? 曾擔任探月工程二期探測器總設計師的孫澤洲說,由于中國火星車將使用太陽能供電,從光照角度考慮,最理想的地方是火星赤道附近,但是火星赤道附近的地形復雜。另外,由于登陸火星99%以上的減速是靠大氣減速,因此著陸點海拔越低減速時間越長,登陸越安全。 “綜合考慮地形復雜度、高程、光照條件、溫度等因素,火星比較適合著陸點在北緯5度至30度的區域。”孫澤洲說。 他說,當初在確定嫦娥三號登月落點時,專家們先畫了一個100乘300公里的大區域,在探測器進入環月軌道決定要著陸后,又預計了一個落點,最后真正的著陸點與預計的落點只偏差幾百米。 “火星著陸點的確定也類似。就好比我們先選擇要去北京,至于落在北京哪個區哪條街道,是到附近再做精確的選擇。由于火星大氣模型誤差很大,所以在火星登陸的偏差可能會比登月大。”孫澤洲說。 探火與探月有何不同? 孫澤洲說,探月工程已為火星探測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如果沒有探月工程,希望火星探測一次就著陸并讓火星車走起來,是不現實的。“但是火星探測僅有一半的環節與探月有相似性。” 舉個例子,在嫦娥三號任務中,月球的地形地貌具有不確定性,但其他環境因素都在可控范圍內,可通過設計規避風險。但火星除了地形以外,其大氣情況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 此外,登陸火星需要經過四個階段:氣動外形減速,降落傘減速,反推發動機減速,著陸器的緩沖腿吸收最后的能量。但月球沒有大氣,登月只有反推發動機和著陸緩沖兩個階段。 孫澤洲說,由于月球距離地球40萬公里,而火星距離地球最遠時達到4億公里。在探月工程的帶動下,中國已建立深空測控網,能夠實現對火星探測器的測控。但是數據還不能實現高速傳輸,因此未來的火星車操控要比月球車的操控更為復雜。 距離遙遠的另一個后果是火星光照強度小,火星大氣對陽光還有削減作用,所以火星車的能源供給比月球車更為困難。 去火星探索什么科學之謎? 孫澤洲說,中國火星探測的科學目標雖然還沒有最終確定,但基本上圍繞這幾個方面:通過光學遙感探測火星形貌,看看火星表面長什么樣;通過光譜等探測火星土壤元素、礦物成分及巖石類型;探測火星空間環境,包括火星大氣;探測火星土壤結構及水冰,火星表面甚至地下淺層是否有水? “深空探測雖然不會馬上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但是對于滿足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拓展人類生活空間,都具有重要意義。”孫澤洲說。 |
相關閱讀:
- [ 04-22]中國已掌握載人航天各項技術 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
- [ 04-22]中國透露2020年登陸火星計劃:所有任務一次完成
- [ 04-13]《火星情報局》播放量飄紅 網友:笑點足(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