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今日重磅推出追憶李保國教授長篇通訊:太行山作證
2016-04-25 10:25:32? ?來源:河北新聞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在前南峪村,李保國和課題組的同事們苦研技術,跟石頭山“較起了勁兒”。 為摸清當地山區的“脾氣秉性”,他們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壑壑。 白天,幾個饅頭一瓶水,山當餐桌地當炕,躺在地上吃干糧。夜晚,煤油燈下分析數據,苦思冥想破解之道,鼻孔經常被油煙熏得黑黑的。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國和同事們以“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為方向,展開對山區爆破整地技術的摸索。 改造大山的每一個設想落地,都異常艱辛。 開溝需要爆破。當時條件有限,他們所用的炸藥得手工制作,不僅要自行確定原料配比,還要在農村殺豬用的大鍋里炒制。 炸藥用量多少,關系開溝深淺是否適宜。每放一炮,李保國都要仔細測量,記錄數據。 有一次,他和同事們在一片山地上安裝了幾十眼實驗炮,隨著一陣悶響,炸點連續按計劃成功爆破。在大家的歡呼聲中,細心的李保國發現有個炮眼沒響。“問題出在哪兒呢?得去看看!”他快步走出了掩體。 “危險!”同事們在他身后大聲呼叫。 已經走出老遠的他停下來,對大家擺擺手,然后繼續走向那枚啞炮。四周一片寂靜,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只見他時而扒開松土查看,時而在攜帶的數據本上記錄,直到他拆除了引信,用動作發出個安全信號。大家走過去發現,李保國后背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浸透了。 炮聲隆隆中,“山中造地”技術漸成體系:基于山勢,通過爆破,每隔4米開一條寬1.5米至2米、深1米的條狀溝,把周圍的土層集中充填到溝里。下雨時,雨水會匯流到溝中。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樹木的成活率從原來的10%提高到90%。 1996年,50年罕見的暴雨重創太行山區許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蔥依舊。當年的荒山禿嶺,喜獲“全球生態環境建設五百佳”提名。 “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理論開創了太行山區綠色生態發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萬畝荒山披上綠裝。 臨城縣治理干旱丘陵崗地,曾幾十年不見成效。憶起當年開荒的艱難,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勝福說:“俺們就像老牛啃南瓜,無處下口。” 他們找到了李保國。 李保國一口答應下來。他每天起早趕晚,踏遍沒有道路、滿地亂石、荊棘叢生的荒崗,調查十幾萬畝荒崗的植被、土壤等情況。通過采樣他發現,表層是亂石灘,亂石灘不存水,下面是礓石層,礓石強堿性,根本種不活樹。 “把礓石刨出來,換上土不就可以了嗎?” 他制訂了“挖走鵝卵石、打破礓石層、開溝建立保水層”的治理規劃,將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為當地主要種植品種。 “保國老師對我說,現在我們絕大多數地方種植的核桃品質差、品種雜,難以實現品種化種植推廣。就這樣,他開始了艱難的核桃新品種實驗攻關。”高勝福回憶道。 2000年,李保國引進19個核桃優良品種和11個山核桃品種,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組培實驗。 他一頭扎在核桃林,仔細觀察每一棵核桃樹的生長。為了掌握核桃開花授粉的第一手資料,從當年3月下旬開始,他每天背一個水壺,從上午10時一直盯到下午4時,中午就在現場啃兩個饅頭。 “我們不忍心,想替他,讓他回去吃個熱乎飯,他卻說果樹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錯過了,至少要延誤一年時間,關鍵時期必須盯好,結果這一盯就是一個多月。”高勝福說。 有一次,李保國正在進行人工干預實驗,突降大雨,他用傘給核桃新苗遮住了雨,把自己晾在了大雨中。 經過五年不懈努力,他成功選育出中國獨一無二的核桃品種——綠嶺核桃,所推行的“綠嶺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術”被認定為國內首創。 李保國先后用10年時間,研究形成了配套的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 如今,這些技術成果被我省丘陵地區農民復制。僅邢臺市,薄皮核桃年產值就超過20億元。 李保國用科技之手點石成金,使昔日的荒山禿嶺,不僅變成綠水青山,而且變成金山銀山。 他一次次轉移“戰場”—— 2009年開始,在平山縣葫蘆峪,他把山區“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技術做成了標準化模塊,指導園區連片高規格治理荒山3萬多畝,探索“大園區、小業主”的園區經營機制,創建了我省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樣板。 2014年,在南和縣,他開始了紅樹莓種植技術的研究,建立了全國第一家紅樹莓組培中心,打算用3年時間實現年產1000萬株幼苗。“發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個民族。”他滿懷豪情。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他一次次探索創新—— 針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老弱病殘”進行農業生產的現狀,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術,一次性整地、見枝拉下垂、架設黑光燈誘殺害蟲等省工省力的技術廣受農民歡迎。 瞄準太行山區干旱陽坡充足的光熱資源和具有自然階梯的優勢,他開發了干旱山區的高效循環利用技術,將平原日光溫室錯季栽培技術轉移到山區,使山地效益達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他奔波在全省各個重點產區和龍頭企業間,牽頭成立了河北省核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蘋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盟的集中生產區域和大型龍頭企業總數均超50個。其中,覆蓋核桃產業面積100余萬畝,占全省總栽種面積的80%以上;覆蓋蘋果產業面積30余萬畝,占全省總栽種面積的60%左右。 “常年給這些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每年至少也得有幾百萬元的收入吧?”這些年,這樣的問題,李保國不知面對過多少次。 事實上,他既不拿工資,也沒有占股份。 他的話,發自肺腑,見心見肝—— “我始終認為,農業是公益事業。給農民服務是公益,給農業企業服務也是公益。農業企業發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時,還能夠輻射帶動周圍山區的發展,最終還是對農民有利。” “國家給我發著工資,一個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這么多年,名、利,我沒追求過。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終究會有人認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以善為本,尋找行善之地。 “前邊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邊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斷完善自我,尋找能做事的地方。這輩子,干點自己喜歡的事,干成點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時候想起來,也是值得驕傲的。” 他像一棵大樹,扎根巍巍太行,先后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山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子。 生前,李保國曾提到要成立河北省山區現代農業產業集團,把太行山區產業帶統一整合,串成一條線,給太行山系上既有顯著生態效益、又有顯著經濟效益的“金腰帶”。如今,他雖然走了,但是我們相信,人們將循著他開拓的路徑繼續前進,他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太行山作證他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我這兒有一片樹,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條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 4月8日上午10時,阜平縣林業局的祁嬌嬌在“桃‘李’之家”微信群里發圖片問大家。 “嬌嬌的樹是一年生枝條時的大綠浮塵子產卵造成的凍害。” 晚上9時9分,“老山人”回復。 “桃‘李’之家是李老師弟子們建的微信群,你看這個‘李’字是加引號的。‘老山人’就是李老師。沒想到,只隔一天……”河北農大生命學院教授顧玉紅一邊掉眼淚一邊說。 李保國不僅是科技攻關的高手,也是甘為人梯的良師。 他常說:“一個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堅,力量也有限。我要讓更多學生成長為扎根山區、服務‘三農’的有用之才。” 30多年來,李保國先后承擔了57項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大批學生被他“趕”到田間地頭,把所學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 在這種手把手、肩并肩的實踐教育中,許多學生在校期間就取得了驕人的科研成績。 學生湯軼偉,在讀研究生階段進行了核桃樹枝條傷流規律研究。以前核桃樹都是冬季修剪,但這樣刀口容易流失養分。在李保國的指導下,湯軼偉經過上千次實驗,顛覆了冬季修剪的傳統做法,將剪枝時間確定在春季發芽前的20天以內,避免了因剪枝時間不當造成營養流失。目前,這一創新成果寫進了教科書。 學生史薪鈺,在平山縣葫蘆峪的山地開發中,從事坡面結構穩定的影響因素研究。在李保國的指導下,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取得了當年治理、當年坡面穩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鈺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廣。 “保國是跟隨河北農大‘太行山道路’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實踐對科研和教學的重要性。”李保國的大學同學、河北農大校長王志剛說。 為了讓李保國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務太行山區,河北農大為他的課題組建設了3個專用實驗室,并配備了全新的科研設備,學院的綜合實驗室也優先保證他的研究生使用。 李保國及時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充實到教學內容中,把生產一線的信息作為信號,更新教材,更新講授內容。他主講的課程生動、形象,指導性強,倍受學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著本科生的課,我說你實在忙不過來就象征性地上幾次課,剩下的給年輕老師分分。他堅決不同意,說要從本科階段開始引導,使學生熱愛農林專業。”河北農大林學院黨委書記盧振啟說。 李保國帶的碩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國家獎學金。 在學生眼里,李老師的“嚴”是出了名的。 李保國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學,就會收到一張學習任務清單:第一學期完成課程學習和開題報告;第二學期開始在實踐基地實習一年,完成實驗并寫出研究報告……每一項都有詳細的要求和明確的時間表。2013年他的一個碩士生因為前期準備不認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學校寫畢業論文,直到大年三十寫完才回家。 學生趙志磊記得,2000年那會兒,剛開始使用電腦,一些學生寫論文時在電腦上復制抄襲。“李老師嚴厲地批評他們說,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聰明。” 學生郝梁丞記得,跟李保國做課題時,很多碩士生、博士生都被他訓哭過。“寫實驗記錄、計劃的筆,李老師一直要求我們必須用鉛筆。因為相比中性筆,鉛筆字保存時間更長。一旦發現我們沒用鉛筆寫,他會馬上撕掉。” 學生李迎超記得,實習期間,李保國帶他們學習核桃嫁接,有一次李保國問李迎超“你今天嫁接了多少棵?”李迎超回答說嫁接了100棵。李保國搖搖頭說“農民們每天都能嫁接500棵!”在李保國的督促下,后來李迎超每天嫁接核桃樹能達到1000棵。 在學生眼里,李老師的“慈”也是出了名的。 學生顧玉紅忘不了,2002年,為了方便她寫畢業論文,李保國專門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借給她用。那時候筆記本電腦還不普及,李保國的兒子李東奇當時還小,自己想玩電腦,對此還挺有意見,覺得爸爸太偏心了。 學生郭芳忘不了,4月4日見了李保國最后一面。“吃飯的時候,李老師特意把我拉到身邊坐,悄悄問我找對象了沒有,鼓勵我遇到喜歡的就去追。” 斯人雖逝,李保國卻用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本最有價值的教科書,詮釋了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擔當和追求,激勵更多的青年學子學好本領、扎根基層、服務人民。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