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今日重磅推出追憶李保國教授長篇通訊:太行山作證
2016-04-25 10:25:32? ?來源:河北新聞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太行山作證 他甘當“拼命三郎”,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前幾天我還勸他說,蘋果樹正開花,要不在崗底村住幾天,指導指導果農,捎帶休息休息。他一口回絕‘我哪有時間?’” 面對我們,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淚水漣漣。“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我一定不會這么由著他、順著他。” 年前的一次采訪中,李保國曾說,他有三個家,一個是永久的,在河北農大家屬院;一個是臨時的,在幾個主要幫扶基地;一個是流動的,在他那輛越野車上。 三個家,三重情,三份愛。 這些年,河北農大家屬院里那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反倒成了一個匆匆的驛站。 我們了解到,在去世前的4個多月時間里,他在家的時間總共不到10天。就連春節假期,也只在家休息了一天。 “家里的水電費在學校是最少的。”郭素萍說。 甚至在這個家里,夫妻倆都沒有多少時間交流。 “因為工作太忙,已經很久沒有晚上8點以前吃過晚飯了。吃完飯,我抓緊干點家務,他忙著打電話安排事,或者看學生的論文。”郭素萍說。 當年,郭素萍也是課題組的主要成員,是李保國工作上的搭檔,夫妻倆根本無暇顧及遠在保定的家。 不得已,他們只好把年邁的母親和一歲多的兒子也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 他們的課題叫小流域的立體開發,所以當地好多村民管他們的兒子叫“小流域”。 “有個事到現在提起來我都難受。”郭素萍說,有一次學校領導去山里看他們,走的時候,兒子爬上了人家的車,死活不下來,哭著喊著說,要回保定,想上幼兒園。“沒辦法,我只好硬把孩子拽了下來。” “我先后兩次做手術,他都在山上,手術通知單都是我同事簽的字。我和兒子確實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我們一直理解他、支持他。”郭素萍說。 她記得,3月7日下午,李保國在平山縣參加省婦聯舉辦的一個活動,兒子、兒媳特意帶著不滿5歲的孫子從保定來到現場。一見到爺爺,小孫子馬上趴在爺爺肩膀上,黏著不下來。 這時,一向專注事業到了“不近人情”程度的李保國,露出了柔軟的一面。在活動現場被主持人要求對家人說句真心話時,他顯得很不好意思,可最終還是“擠”出了自己長久以來積在心底的愧疚:“老婆、兒子,我愛你們,但是我顧不上管你們。對不起!”他抱著孫子,流下了眼淚。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他說這樣的話。”郭素萍告訴我們。 “現在大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很多地方找來,能堅持多去一個地方,就不能少去一個。也許多去一地就能改變更多老百姓的生活。”他說。 有一次,在石家莊,他一天之內轉了4000畝蘋果園,給農民作技術指導。 “通過我的技術,早一年進入盛果期,一畝地增收4000斤蘋果,按一斤蘋果賣兩塊錢算,一畝地就增收8000元,4000畝地是多少啊?3200萬元。一個人辛苦一天的事,多值!” 這些年,車上那個流動的家,對李保國來說越來越重要。 雨靴、草帽、衣服、工具包,空間不大的后備箱,塞得滿滿當當。 中午把后座放平,稍微躺一會兒,緩解一下疲勞。 一年行程約4萬公里。除了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李保國幾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車當司機,下車當勞力。 考慮到李保國長期出差和下鄉需要,河北農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給他配專職司機,可他卻婉拒了學校的好意。 “還是自己開車好,方便工作,說走就走。何況我天天上山下鄉,鐵打的司機也受不了。”他顧念著別人的辛苦和感受,卻唯獨沒有考慮自己。 去年12月16日晚上,“燕趙楷模”發布廳在河北電視臺錄制李保國的先進事跡,結束時已經晚上9時多了。大家知道他第二天要去平山,考慮到他身體不好,都勸他在石家莊市區休息一晚。他說:“今晚上趕到平山,明天一早就能干活。”堅持連夜自己開車走了。 今年春節過后,李保國明顯憔悴,臉色發黃,飯量變小。出差在外,午飯經常只吃半兩米飯、幾口咸菜。 只有最親近的人才知道,他的病有多嚴重。 因為常年奔波,生活沒有規律,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李保國先后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和重度疲勞性冠心病。 “一般醫生講病情的時候不讓患者本人在場,為的是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但是我們家不一樣,我特意叫著他一起聽,就是希望醫生能幫我勸住他,把工作節奏慢下來。”郭素萍說。 “在家多休息吧,別這么拼命了。”周邊的人也紛紛勸李保國。他卻說:“人活著時要有事干,沒事干,不就精神空虛嗎?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著有多享受。” “我阻攔不了他繼續拼命,只能跟在他的身邊照顧他。出門我一般都帶夠一周的藥量,有時候事兒連成串兒,超過一周了,就得回保定取,然后坐火車再趕回去。”回憶往事,郭素萍悲痛萬分。 這個春天,他一直在路上。 今年2月初,省委作出關于在全省廣泛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中央和省內媒體集中報道了他的先進事跡,他更忙了,不僅省內各地貧困村紛紛請他支招“脫貧”,連省外群眾也打來了求助電話。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歲月,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保定、邢臺,都留下了李保國奔波忙碌的身影。 “4月1日,邢臺—南和;4月2日,邢臺—前南峪;4月3日,邢臺—南和;4月4日,邢臺—保定……”一張學生手中的日程表,記錄了李保國去世前的行程,它默默無語,卻又凝結著萬語千言。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還在石家莊主持了河北省山區蘋果、核桃、特色雜果產業技術創新與示范體系建設3個項目的驗收會。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你太累了,也該歇歇了,不要總忘記了黑夜和白天。” 但李保國閑不下來。在生命的最后幾天里,他依然忙碌著—— 他通過微信,指導崗底村村民梁國軍治果樹葉病; 他聯系買來滴灌設備,叫人拉到前南峪村的蘋果園里; 他跟南和縣紅樹莓產業園負責人周岱燕在電話里溝通了建設采摘園的事宜; …… 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個知識分子的“以身報國”。 4月12日,省委追授李保國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4月13日,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作出決定,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讓千千萬萬個李保國式的黨員干部不斷涌現出來。 他走了,但他的精神與太行同在,如同那些戰爭年代把名字鐫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一樣。 年年太行披綠之時,人們會一次次憶起他的功績。 一座豐碑,一座新時期黨和人民的知識分子的豐碑,永遠矗立在太行山上。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