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對于河北的多個貧困地區來說,地處偏遠、產業基礎薄弱一直是桎梏當地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阜平縣不遠處的易縣,更是提出了“產業園區化”的理念,這在梁各莊下黃蒿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得到很好的體現。
央廣網保定4月27日消息(記者王家樂)對于河北的多個貧困地區來說,地處偏遠、產業基礎薄弱一直是桎梏當地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幾年,河北部分貧困縣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的號召,根據自身特點,紛紛建立起產業合作社的扶貧模式,為脫貧致富工作注入巨大動能,開辟出一條“精準扶貧”道路,成為了扶貧工作的典范。 產業 合作社模式,為脫貧致富添動力 臺底村,是易縣西部牛崗鄉的一個貧困縣,地處偏遠,采訪團隊經過一小時的行車顛簸,才趕到該村的所在地。牛崗鄉黨委書記劉玉民介紹道:“牛崗鄉地處偏僻,周圍沒有國道省道,只有一條路能通到這里,非常閉塞。”而且由于鄉里的十萬畝大山并無具有開發價值的資源,因此沒有一家企業愿意來到這里進行投資。 在這種情況下,2014年,牛崗鄉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機制,在縣扶貧辦的支持下,根據自身實際開始大力發展“三優”蘋果種植產業。農民通過土地、資金、勞務、技術等要素入股,實行利益共享分配機制。 正接受采訪的臺底村村民 陳殿英 新浪網 胡博攝 看著漫山遍野綠油油的蘋果樹,臺底村副支書、果園經理趙秀平黝黑的臉上露出笑容。她說:“合作社搞得這兩年,村民們都挺滿意,都挺支持的。”現年71歲的村民陳殿英,手里握著鋤頭,微瞇著眼,他說:“我用4畝土地和5000塊錢入了股,現在在合作社打工,三年以后就能拿分紅了。” 離著臺底村不遠,是隸屬于安格莊鄉的田崗村。村里道路兩旁最先引入眼簾的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核桃林。面對核桃種植初期面臨的資金困難,田崗村支書于長志甚至自掏腰包先墊付了30萬元來進行產業發展,他說:“只要你想干,沒有什么困難的事。”如今千畝核桃基地已經已有2萬余株果樹進入了初果期。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