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鷹601”試飛

科考隊員在拍照留念
“雪鷹”成功試飛 新站選址難言島
中國南極科考進入地空立體時代
本報記者 彭訓文
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飛越位于南極冰蓋最高區域的南極昆侖站;“雪龍”號在地球上船舶所能到達的最南部海域之一——南極羅斯海地區測繪;隊員登上羅斯海的難言島,進行中國第5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新站優化選址;在溫度接近零下50攝氏度的深冰芯鉆探房,隊員們成功鉆取351.5米深的冰芯……
這些驕人的成績,是兩個多星期前回家的第32次南極科考隊員們取得的?!澳蠘O是一顆時空膠囊?!彼麄兘洑v158天、超過3萬海里的漫長航行,只為探究南極的科學奧秘。在這個過程中,更讓人欽佩和感動的是科考期間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和故事。
中外合作助“雪鷹”完美“首秀”
這是注定要載入中國極地考察歷史的一幕:今年1月9日,一架紅白相間、尾翼噴繪著五星紅旗圖案的固定翼飛機,以距離地面最低不到20米的高度,掠過南極冰蓋最高區域、海拔4087米的昆侖站上空。
這是我國首架自有的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它從南緯69度的中山站飛來,飛越緯度達80度的昆侖站,再返回中山站,持續航程超過2600公里。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英國和德國之后,第5個擁有多功能極地固定翼飛機的國家。
為了這次歷史性的首航,固定翼工作隊隊長張體軍和他的團隊進行了精心準備。張體軍坦言,和自己的苦比起來,他最怕的是“雪鷹”生病。有一次,飛機的自動駕駛儀出現故障,機組人員不得不人為操控,“他們操控了七八個小時,勞累和危險程度非外人所能想象?!?/p>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同時為了首航達到最佳測試狀態,張體軍每天對設備進行檢查,同時決定在下午3時開始試飛,經過七八個小時航程,大約夜里10時多結束,之后再進行數小時的數據收尾。這意味著,整個團隊每天要從早上奮戰到第二天凌晨。
“雪鷹601”飛機的機長布拉德是一個加拿大人,由于此次飛行緯度高、海拔高,飛機的發動機動力很弱,他和中國隊員們要在氧氣稀缺的環境下工作。布拉德表示,“中國隊員工作很努力,很友好,讓我眼前一亮”。首次加盟中國南極考察隊的他很快和中國隊員們打成一片,并順利完成了首航。
據了解,我國將在“雪鷹601”基礎上,組建首支南極航空隊,初步構建極地區域的陸—?!沼^測平臺。
新址以“島”為家
2月6日,南極羅斯海,停泊在南緯77度47分的海域,海拔3794米的埃里伯斯火山腳下,“雪龍”號抵達這里,刷新了中國船舶到達地球最南緯度的新紀錄。
羅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達的最南部海域之一,也是人類通過船舶抵達南極大陸、前往南極點的傳統線路,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
乘坐“雪龍”號的隊員們此行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前4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選址,開展建站選址的優化工作。之所以說是優化,是因為在第29次、第30次、第31次南極科考期間,科學家們已經選擇了羅斯海一個名叫難言島的地方作為主要備選站址,并進行了測繪、地質、環境等方面的前期考察。
大小約70平方公里的難言島,名字聽起來似乎很苦澀。傳說是因為曾經有幾名極地探險家受困于此,度過了整整一個冬季,歷經的磨難難以言表。
中國科學家們選擇的建站地點是一片平坦的碎石地,毗鄰羅斯冰架,背靠雪山,面朝大海?!八{天、白云、碧海、雪山,并不是難言島的全貌。”很多登島隊員事后說,地上的碎石大小不一,稍不留神就會崴腳、摔跤。岸邊覆蓋著冰雪,特別滑,一不小心就摔個四仰八叉。而且很多冰面是伸出陸地的,稍不留神就有掉入海中的危險……真是個“一言難盡”的島嶼。
難言島上還有一個“不速之客”——風。老隊員說,這里的風常年有六七級,瞬時風力可達到8級以上。所幸這次隊員們登島后沒遇到很大的風,但很多人還是經常被吹得搖搖晃晃。由于光禿禿的海島上沒有能躲避和把扶的地方,隊員們只能咬著牙迎風作業。
盡管困難重重,隊員們在近4天時間里,還是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他們在島上搭設了全新的自動氣象觀測站,以全面掌握難言島的氣候條件。在一處企鵝聚集地,隊員們對數萬只企鵝進行了觀察,以了解新建站是否會對它們造成影響。
伍德灣4號點附近的海岸,這里將可能成為新站的碼頭。隊員們完成了登陸區海岸平地的測量工作;還使用無人機對全島進行了俯拍。
既是運輸機又是實驗室
此前有媒體對“雪鷹601”解讀時,說它是一架“老爺機”。專家對此表示,這種說法并不準確?!把?01”南極考察飛機只是保留了美國C—47軍用運輸機(美國道格拉斯公司二戰期間研制的一種雙發動機活塞式軍用運輸機)的氣動外形和機體。針對極區飛行的特點,專家對飛機進行了多達16項改進或者更新,動力系統、操作系統以及內部結構完全是嶄新的。
這架飛機有何特別之處呢?通過近距離觀察可以發現,“雪鷹601”的起落架下方安裝了一塊3米多長的雪橇板,讓它可以在冰雪上起降,而傳統的輪胎可以在一般跑道上起降。在機翼、尾翼前方,還安裝有一大圈橡膠材料。如果這些地方結了冰,橡膠可以膨脹,打掉冰塊。飛機對起飛的要求也不高,在很低的滑行速度下就可以起飛。
此外,“雪鷹601”加裝了冰雷達、重力儀、磁力計、激光高度計、高清攝像機和高精度差分GPS等先進裝備。其中,冰雷達可以穿透冰層超過5000米,空間定位精度達到25厘米,是名副其實的空中“鷹眼”。同時,“雪鷹601”的時速只有380公里,可以和科考設備達到完美結合。
正因為這些優化設計,讓“雪鷹601”可以在極地科考中大顯身手。
首先,它是運輸工具。此前,我國南極科考主要靠考察站、破冰船和內陸地面車隊,每年前往內陸腹地超過1200公里的昆侖站時,科考人員和物資必須全部依賴雪地車進行地面運輸,往返一個半月,使得在昆侖站的實際作業時間只有20多天。等到“雪鷹601”飛行成熟后,隊員和物資運輸可以打“飛的”,省時又經濟。此外,如果隊員突發意外,它將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科考隊員的生命保駕護航。
此次科考期間,“雪鷹601”已經發揮作用,用近13個小時時間,運送了澳大利亞一名殉職的考察隊員遺體;還臨時安排為澳方運送了人員和貨物。
其次,它是飛行實驗室。從空中看南極,既減少了隊員們陸地測繪的潛在危險,同時讓測繪數據更為精確。此次科考期間,“雪鷹601”通過測繪,首次獲取了東南極冰蓋中山站到昆侖站斷面及東側,面積約86萬平方公里的航空重力、磁力以及冰雷達等關鍵數據。中國科學家們經過分析,初步探明這個地方底部存在著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還大的峽谷,大小堪稱世界之最;同時還發現那里存在冰下湖、冰下河流和暖冰等異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