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格莊現代農業園。(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攝) 中國臺灣網5月1日訊 (記者王怡然)俗話說看山跑死馬,在河北易縣梁格莊現代農業園,記者對這句話有了真切體會。4月26日,治國理政河北新實踐——全國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乘坐的大巴從農業園入口向園區中心、也是園區最高處的觀景臺駛去,抬頭望去,觀景臺就在不遠處,可大巴在園區的柏油路上居然行駛了近20分鐘才達到目的地。 “這個園區2012年開始啟動,目前規模已達6500畝。園區輻射5個貧困村,我們進來的時候村民的年均收入不足2000元,現在人均達到6000元,近1500人實現了脫貧。園區內的貧困村不僅僅是脫貧而是斷貧,這個地區不會再返貧,這就是產業扶貧的效果。” 農業園開發企業——綠澤農林果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宏偉對記者說。 現代農業園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河北省易縣是山區大縣、農業大縣,也是貧困大縣,據統計,截止到目前為止,該縣尚有貧困人口52619人。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省扶貧開發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河北貧困地區還比較多,不少是難啃的硬骨頭,脫貧致富任務艱巨。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實施精準扶貧,增強內生動力。” 近兩年,易縣實施“八大產業促增收”的精準扶貧戰略,取得初步成效。到2015年,全縣56800貧困人口脫貧。 梁格莊農業園位于易縣清西陵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區內,主要種植優質蘋果和櫻桃,園區舉扶貧旗、打生態牌、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規劃建設總面積145平方公里,涉及27個村,其中貧困村13個,惠及貧困人口15469人。 農業園采取“園區+企業+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將農民變身為農業產業工人,農民可通過入股分股金、園區打工掙薪金、流轉土地拿租金獲得收益從而實現脫貧。 園區內的下黃蒿村村干部劉志生告訴記者:“我們村80%的土地流轉給綠澤農公司了,一畝地一年1200元。我們的村民都在這里上班,有的按包工算,有的按日工算,包工就是打零工,干活一次性付錢。日工是干一天活給80元。還有一個勞務大隊,也就是產業工人,但是產業工人有條件,要有技術,經過培訓合格的工人才能收到這里來,產業工人月薪1800元至2000元,給上三險。我們還有分紅——我們入了股,每個工人入股3000元,到年底就可以分紅。” “園區的主導產業完成后,會向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發展。果園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需要大量人工,目前,第二批、第三批產業工人正在招錄中,將有更多的農民變身為農業產業工人。”王宏偉說。 據了解,近年來,易縣的紫荊關食用菌、清西陵現代生態農業、良崗蜜蜂、易水湖生態旅游、狼牙山紅色旅游等特色扶貧產業片區規模不斷壯大,老百姓收入不斷增加,走出了一條“從扶貧切入、從產業走出”的產業扶貧之路。 |
相關閱讀:
- [ 04-30]網絡媒體“走轉改”:治國理政看河北 記者重走習主席扶貧路
- [ 04-29]網絡媒體“走轉改”:重慶動妹的勞動節愿望
- [ 04-29]網媒走轉改:唐山世園會開幕 震后40年“鳳凰涅槃”
- [ 04-29]【網絡媒體走轉改】“我當代表為人民”:他把代表工作當事業干
- [ 04-29]【網絡媒體走轉改】從警18年 “啰嗦姐”溫情綻放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