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著油膩膩的大衣,坐在一塊缺了角兒的板子上,顫顫巍巍地伸著手乞討。突然,遠遠地瞄到穿著制服的執法隊員走過來,乞討者一下子躥起來,拔腿就跑。 這不是拍電影,而是軌道交通執法大隊上崗一年來,隊員們碰到的真實場景。5月1日,《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頒布實施一周年,軌道交通執法大隊一年累計查處乞討賣藝835起。軌道大隊副大隊長李海濤介紹:“地鐵執法已經從最初的以勸為主,過渡到依法處罰階段。一些地方民政部門也與執法部門建立了長效聯動機制,幫助規勸乞討人員回家。” 逢假期年輕媽媽組團乞討 一位抱著孩子的“馬尾辮兒”在地鐵10號線的車廂里乞討時,被執法隊員抓了個正著。一進辦公室,馬尾辮兒輕車熟路地拿出孩子的出生證等,拍在辦公桌上。 趁著執法隊員仔細核對,她從衣兜里翻出濕紙巾,蹲下身子耐心地給孩子擦手,緊接著從隨身帶著的挎包里拿出一個軟包裝飲料,插好吸管,遞給孩子。一位執法隊員無奈地說:“這位看上去很稚嫩的‘媽媽’其實是孩子的親生母親,‘90后’。人家說了家里不差錢兒,但是地鐵里乞討賺錢容易,而且自己還懷著一個,就算被抓了也沒什么。” 李海濤介紹,每逢寒暑假,地鐵客流都比較大,這時就會出現一批年輕女性乞討者,大多都是“90后”,領著或者懷著孩子,組團來地鐵乞討,還美其名曰“給孩子賺學費”。“最夸張的一次,我們抓到一位領著孩子乞討的年輕媽媽,她還隨身帶著自己的大學本科學位證。” 乞討者每小時轉移收入 與季節性上崗的“媽媽丐幫”比,地鐵里還有一批常年扎根的職業乞討者。“很多人都是偽裝者。”一位一線執法隊員介紹,“我在亦莊線遇到過一位裝瘸的乞討者,剛瞅見我,扔了拐扭頭就跑。還有更多的乞討者進了地鐵后,才會換上臟兮兮的‘工作服’,每天進出站的時候穿著打扮都跟普通乘客沒有差異。” 這些乞討者為了逃避處罰,“收入”幾乎從來不帶在身上。“剛開始執法的時候,他們還是隨身帶著要來的錢,后來變成有專人半天一收,現在已經發展到一小時一轉移了。” 執法隊員介紹,這些乞討賣藝者也會按日子去不同站“上班”。比如逢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地鐵雍和宮站就會有乞討者徘徊。有一些還會偽裝術。比如一位視力有殘疾的乞討者曾多次被罰,每一次他都是裝成腿腳不好乞討。“就是摸準了乘客的心理,哪種殘疾更容易博得同情就裝哪種。” 民政部門幫助勸返乞討者 經過統計,在北京地鐵里的乞討者也有地域特點,以外地兩個縣的人為主。為此,當地公安、民政等相關部門已經和北京交通執法大隊建立聯系,幫助規勸乞討者回鄉。 經過踩點兒,很多乞討者租住在蘋果園地鐵站附近。“一次一位50多歲的乞討者謊報自己的戶籍,當地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聽口音就識破了。”執法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有時候也會跟乞討人員的家人取得聯系,幫著把他們勸回去。” “我們也在不斷摸索總結乞討者的規律,然后按需布點值守,比如早高峰的時候地鐵5號線就不用嚴盯,因為人流太密集,根本掏不出手乞討。”李海濤說,“每個月我們也會跟地鐵公司等進行座談,總結乘客熱線舉報投訴的熱點區域,然后梳理乞討多發點,派人去蹲守。一年以來,對于乞討賣藝者的執法行為乘客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不再抵觸我們執法,有熱心人甚至會幫我們勸說其他乘客不要‘濫用’同情心。” 執法依據 《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第四十三條第十五項:禁止在車站、車廂內乞討、賣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三條第十一項至第十五項規定的,運營單位有權制止,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并可處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相關新聞 一年罰了9起 軌道安全區違法 本報訊(記者劉冕)去年5月1日至今一年來,9起危害軌道交通安全保護區的行為被罰,最高一筆罰金為18萬元。 除了整治乞討賣藝行為,軌道執法大隊還有一項重點工作是對嚴重危害軌道運營安全的軌道交通保護區內違法施工、破壞護欄護網等違法行為進行查處。今年,最貴的一張罰單開給了一家企業,其在地鐵6號線五路居的保護區內違規施工,差點導致設備間滲水。“一旦設備間損壞,地鐵的信號系統就會癱瘓,甚至影響全路網的安全運營,所以按高限處罰。”執法人員說。 |
相關閱讀:
- [ 05-03]福州高速交警啟用無人機配合路面巡邏執法|乞討者有商務車接送 司機保姆配齊
- [ 05-03]網曝南后街旁乞討者有商務車接送 司機保姆配齊
- [ 05-03]福州南后街旁乞討者有商務車接送 司機保姆配齊
- [ 04-30]騙子假扮長途騎手 在廈門成功大道隧道口乞討騙錢
- [ 04-18]擦車乞討影響交通安全 民警提醒:可報警求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