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5月2日報道,日本福島大學環境放射能研究所教授青山道夫近日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發布調查結果稱,因2011年3月的福島核事故而排入大海的放射性銫中有一部分在北太平洋循環后回流到了日本附近海域。 調查顯示,事故后暫且下降的海水中銫的濃度已變高,超過事故之前的水平,最高達到每立方米2貝克勒爾。這大大低于食品輻射標準值,青山解釋稱,“這對魚類和人體完全沒有影響。不過由于銫137的半衰期很長,濃度很可能會長期保持這一水平或進一步上升”。 據青山介紹,2015年11月至今年2月在污水排放影響較大的福島縣沿岸地區之外的北海道至沖繩縣海域71處采集了海水,已完成部分分析。 半衰期為30年的銫137的濃度在鹿兒島縣薩摩半島西南海域達到最高值,為每立方米2貝克勒爾。即便在濃度最低的鹿兒島縣奄美大島附近也檢出1.39貝克勒爾的數值。其他各處濃度為秋田縣海域1.63貝克勒爾、新潟縣海域1.83貝克勒爾、富山縣海域1.85貝克勒爾、四國海域1.90貝克勒爾。 據分析,除了因過去的核試驗在福島核事故前夕檢出的每立方米1貝克勒爾部分,其余部分都是在福島核事故中釋放的。 半衰期為2年且核試驗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釋放的部分不可能被檢出的銫134濃度也最高達0.38貝克勒爾。 此次測得的放射性銫被認為隨著黑潮從日本流向東部,并在北太平洋西部南下后轉而流向西部,在事故發生后經過兩三年的時間流到了日本。 |
相關閱讀:
- [ 04-25]日本福島核電站污水排放入海方案遭漁民強烈反對
- [ 04-21]日媒:日本擬默許向海洋排放福島核電站污水
- [ 04-18]福島核事故污染垃圾正式開始運入過渡儲存設施
- [ 04-15]安倍鼓勵福島核電站作業人員 試穿防護馬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