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全球基金 林龍軍 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大會落幕。對于像我這樣第一次參會的金融從業者來說,能親身感受巴菲特和芒格兩位長者的生活場景和投資智慧,自然是很大的收獲,但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巴老和芒格的做人態度和處世哲學。 股東會現場有人提問為什么投資企業主要是看人,巴老的回答是,靠法律文件和律師無法解決人的問題,主要需要衡量人的品行,是否正直、誠實和努力。如果是不誠實的員工,最好是不努力,因為努力的壞員工結果或許更糟! 正直與誠信是二老一生最好的映像。放在華夏文化的道德體系中,芒格絕對是“商才士魂”的典范:他閱讀廣泛;他嚴于律己,好為人師;盡管他十分富有,但生活極為樸素,居所是幾十年的一套普通住宅,外出旅行從來只坐經濟艙,約會總是早到半小時。巴菲特亦是如此,時刻保持耐心和真誠的心態,樂于學習,善于挖掘自我。成名之后,仍開著普通的車,住著普通的房,始終樂善好施。“修齊治平”在二位長者身上都有集中的體現,在如今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中有極好的現實依托。 可以說,如果要對一個人進行合理的估值,品格一定是最為核心的變量,在資本市場尤其如此。正如巴老的小兒子彼得·巴菲特在其書《做你自己》中所言:“經濟上的繁榮一向起起伏伏,唯有人的價值觀是最穩健的貨幣,它為我們贏得自尊,贏得心里的安寧,帶來豐厚的回報。” 巴老和芒格是富有且快樂的,他們的富有和快樂來源于他們善于學習的精神,正直誠信的品格,還緣于他們對于財富淡泊從容的態度。 股東大會現場被問及是如何追尋快樂的,二老的回答不約而同:“吃喜歡的東西,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二老看來,投資是自己喜歡的事情,財富只是這些事情的副產品。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捐出317.4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投向慈善事業,創下私人慈善捐贈的最高紀錄,2008年,巴菲特問鼎世界首富。這里面沒有絕對的因果,卻有長長的伏筆。巴菲特認為,“溫善繼承世界”(The Meek inherit the world)。在二老心中,他們只是財富的暫時管理者,真正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是快樂。 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我們并不是“聰明的投資者”,往往越想發力,投資結果越差,沒能贏得更多的財富,反而輸掉了應有的快樂。這是為什么呢?《道德經》上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我們之所以憂患是因為我們這個“身體”,等到我們忘記自身,我們還可以有什么可憂患的呢?如果沒有利益上的沖突,投資、做事都會更加冷靜,寵辱不驚,將財富得失看得更輕一些,是不是投資更容易一些,結果更好一些呢?縱覽國內外青史留名的杰出投資者,身上都能尋得這種“厚德載物”的影子。 北宋大儒張載陳述了古代士大夫的社會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當代資產管理行業的知識青年,我們也可從中正己修身: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為大眾理好財,管好錢。盡管商品經濟時代,資本冷若利劍,但若能利用平生所學,為身邊人賺得一星半點的福利,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也不失為人生之雅事。 |
相關閱讀:
- [ 05-02]巴菲特談特朗普:大選結果對公司影響不大
- [ 04-28]和蘋果大佬約飯:別嫌貴,跟巴菲特比只是毛毛雨
- [ 02-29]巴菲特致股東信暗批特朗普 警告勿唱衰美國經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