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保國(右一)指導蘋果栽培技術。(資料圖片) 扎根大山里的“科技財神” 不止是在綠嶺,在追尋李保國生前足跡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一串長長的腳印: 位于太行山深山區的邢臺縣前南峪村,早前荒山禿嶺不長草,土薄水少難成林,1981年,在李保國帶領下,開始爆破整地嘗試,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術基本形成。10余年,前南峪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 在內丘縣崗底村,他研發推廣優質無公害蘋果生產標準化技術,創出了馳名省內外的“富崗”蘋果品牌,曾賣出100元一個的“天價”,之后輻射到冀中南蘋果主產區,建立了30多個蘋果生產基地; 在平山縣葫蘆峪,他把山區“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技術做成了標準化模塊,指導園區連片高規格治理荒山3萬多畝,探索“大園區、小業主”的園區經營機制,創建了河北省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樣板; …… 村民們愛稱李保國為“李老師”,因為他的身份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可樸實的他們更愿意親切地稱李保國為“科技財神”,他們說,正是因為有了“李老師”的科技之手,才把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花果山,讓家家蓋上了新房、買上了小車,也讓一串串閃亮的名字成為了響當當的“金字招牌”。 “李老師”的愿望還不止于此。在崗底村采訪時,村民們向我們掏出了幾本綠皮證書——由于有了李保國手把手的“傳幫帶”,目前崗底已有191名果農獲得農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初、中級果樹工證書。這些果農不僅自己能致富,還活躍在山區傳授技術。 “李老師不僅是我們的‘科技財神’,還為我們培養了一批‘永久牌’的土專家。”李保國20年的老朋友、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感慨道。 多年來,李保國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許多果農成了“技術把式”。經他直接幫扶的村莊已達到四十多個,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則有百余個——當“李老師”培養的“學生”也成了“老師”,太行山區的產業發展,正呈現出可持續的強勁活力。 |
相關閱讀:
- [ 05-04]“老山人”李保國:山里的故事 山外的傳說
- [ 05-04]【網絡媒體走轉改】追記李保國教授:心之所在 魂歸太行
- [ 05-02]李保國:一位知識分子的人生坐標
- [ 04-25]河北日報今日重磅推出追憶李保國教授長篇通訊:太行山作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