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生前教果農如何剪枝
新華網石家莊5月5日電(樊小菲)“太行綠了,可您卻走了!這里的農民舍不得,太行山舍不得!”李保國教授逝世引發的悼念熱潮至今未減。在網絡上,上百萬人祭奠他,近30萬網民在手機微信中為他點亮了燭光。 熟悉李保國的人都說,“李教授30多年和山區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既是老師,更像親人……”扎根山區35年的時間里,他推廣36項林業技術,讓140萬畝荒山披綠,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李保國用一生的堅守詮釋了一個知識分子勇于幫助山區百姓脫貧的“富民情懷”。 如今,他的骨灰被撒在他生前為之奮斗的太行山上,與巍巍太行相融,與山區百姓相依。他的事跡也激勵著更多后來者走上科技扶貧的道路。 “農民教授”的“富民情懷” “李老師在世的時候,很重視對農民的技術培訓。他每周都要來一兩次,每走到一個地方都會指導農民怎樣管理樹木、怎樣造地、怎樣節水灌溉?!逼缴娇h葫蘆峪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美合回憶說,當時的李老師總是穿著一件灰色的大褂,特別平易近人。 當地果農說,李保國每次到山區授課,百姓們都會把他圍起來,有說有笑,那股子親熱勁兒就好像是家里來了親戚。站在果農中間的李保國,看不出和農民有什么區別。 “一棵果樹所供給的營養有一定的限量,打個比方,10個饅頭10個人吃,一人只能吃一個,誰也吃不飽。如果10個饅頭5個人吃,一個人就能吃兩個,大家都能吃得飽?!苯剔r民疏花,李保國講得生動有趣,果農們也聽得津津有味。 35年來,李保國每年深入山區200多天。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李保國下鄉不是“走過場”,他不僅“身在太行”,更是“全心投入、情灑太行”。 從內丘縣崗底到邢臺縣前南峪,從青龍滿族自治縣干溝到平山縣葫蘆峪,太行山的每片果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曾有同行說,李教授的課題個個都“土得掉渣”。但正是這些接地氣、冒熱氣的項目一次次幫助山區百姓拔“窮根”、甩“窮帽”,使在貧瘠山溝里“刨食”的10萬農民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這些年,李保國贏得過許多榮譽稱號,但他最喜歡的還是“農民”二字。農民出身的他,從未放棄過“三農”情懷。他常說,“我是農民的兒子,看不了他們過苦日子,讓父老鄉親們都富起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p> 李保國就像一顆種子,在巍巍太行牢牢扎根,茁壯成長,用自己的生命綠了山林,富了鄉親。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把最好的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山區農民的心中?!?/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