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阜平之行,習近平鼓勵干部群眾“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大家一起努力,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3年底,人民網記者曾到習近平考察過的駱駝灣村、顧家臺村做過回訪。時隔兩年,這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今年四月,人民網記者又一次來到這里,感受阜平縣的精準扶貧新面貌。
唐榮斌家:住新房、享醫保、孫子城里讀小學
2013年底人民網記者來到唐榮斌家中時,他們住的還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蓋的老房子。屋檐很低,木頭門已開裂,窗戶用塑料布和報紙糊著,屋里顯得昏暗。最新的家什就是十年前買的電視機。當時全家人在期盼著來年的新房子蓋好。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過的阜平縣駱駝灣村困難戶唐榮斌家中變化對比圖
4月25日,當記者進院的時候,映入眼中的卻是嶄新的木門灰瓦,透亮的玻璃窗戶,干凈敞亮的院子。72歲的駱駝灣村村民唐榮斌一家在去年冬天搬進了由政府出資翻修的新房。老兩口精神頭兒很好,看到記者進院,熱情地掀開門簾迎出來。記者在屋里看到了一臺新換的彩電,“我倆自己花錢買的”,唐榮斌特意對記者說。唐榮斌的老伴還開心地向記者展示起了兒子給他們新買的手機。
聊起當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家中看望的場景,唐榮斌依舊激動不已:“我記得很清楚,總書記拉著我的手,問我吃的好不好,嘗了一塊蒸土豆,還盤起腿坐在炕上跟我們拉家常。”
現在唐榮斌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之前欠的外債都還上了,現在我跟老伴每個月低保加上養老金能有400多元的收入。村里照顧我身體不好,讓老伴在敬老院打掃衛生,每個月還給1300元。今年年初我腦血栓住院,4000多元的住院費,醫保給報銷了2800元。”
記者從阜平縣有關負責人處獲悉,從今年3月份開始,縣里對60歲以上的參合老人在縣內就醫發生的合規醫療費用100%予以補償。此外,縣財政每年拿出1800萬元補償基金,建立了農村大病患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再次補償機制,對參合農民的醫療費用,在新農合基本報免和大病保險補償的基礎上,再次進行報銷。看病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唐榮斌說,現在兒子和兒媳都在城里打工,小孫子也在縣城讀一年級。他始終記得,當年總書記叮囑他要把小孫子的教育搞好,說希望在下一代,下一代要過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發展教育是脫貧的根本之策。三年來,阜平縣共投資2.76億元用于學校的硬件建設,設立1300萬元的貧困學生救助基金,為貧困學生提供幫助。除此之外,還與一汽、上汽、長安、比亞迪四家車企合作建成夢翔汽車培訓基地,大力發展職教教育,首批66名學生已經就業,450名學生正在企業頂崗實習。
唐宗秀家:新房子修好后,讓女兒回來幫忙搞農家樂
2013年,人民網記者曾在習近平慰問過的貧困戶唐宗秀家拍攝360度全息照片。雖然還住在不足三十平米的土坯房里,但在與人民網記者交談過程中,老人始終對過上好日子充滿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過的阜平縣駱駝灣村困難戶唐宗秀家中變化對比圖
今年4月,人民網記者再次來到唐宗秀家中。一進院子,唐宗秀就開心地向記者伸出手,“當年我可是和總書記握過手的。”老人打趣道。原有的舊房屋正在翻修,預計再過幾個月就可以完工,兩位老人暫住在借用的房子里。“新房子修好以后,就讓女兒回來,幫忙搞農家樂。”老人站在這百平米的院子里對記者說,眼神里充滿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設想。
據了解,為加快群眾脫貧,阜平縣積極探索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機制,助推鄉村旅游發展。對有文化價值、有特色、適合旅游、不宜遷并的村莊進行改造提升。聘請有美麗鄉村規劃設計經驗的單位進行規劃設計,以建設太行最美鄉村為目標,在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的基礎上,提升建筑風貌。為此,縣里制定出臺了系列支持政策,公建和基礎設施建設由縣財政負擔,農戶按新建2.8萬元、維修9000元和每平米240元的標準享受補貼。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該村村民大都將土地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入股參與荒山開發。山區綜合開發經營機制是阜平縣因地制宜,探索精準扶貧的又一條新路子。農民除了獲得土地流轉底金外,還有股份分紅、林下經濟、項目區務工等多項收入。轉讓荒山經營權、實現資源變資本、農民離地不失地,農民變股民。農民既增加了收入,又從低效的土地生產中解放出來,整治荒山還可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提高生態效益,可謂一舉多得。阜平縣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整治新增耕地20萬畝,到時人均可以增收2萬元左右。
在唐宗秀家附近的“阜平縣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店”中,記者看到,屋里靠墻擺放了許多駱駝灣特產,有蜂蜜、土雞蛋、花生、大棗和雜糧等等。據了解,2014年夏天,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和冀商聯合會駐阜平的扶貧人員,按照“電商助農,精準扶貧”的要求,共同打造了電商平臺——阜平淘寶“特色中國館”。土雞蛋、鮮棗、核桃、鮮桃等各類農產品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在網上銷售,當地的農產品有了出山的通道,農民也有了增收的保障。目前,全縣網店已達到650家,微店達到2350家,2015年全縣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的銷售額超過了350萬元。
顧成虎家:搬進新房、女兒當老師、兒子有了女朋友
2013年底人民網記者采訪顧成虎一家時,由于房屋正在修建,他們正借住在其他村民家里。在2013年,顧成虎家收獲不小,他帶著兒子為村里修路,為村民建豬圈,收入有8萬元。老顧很高興,但同時有些擔憂,他對記者坦言,道路和豬圈不可能年年建,他為明年的收入來源發愁。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過的阜平縣顧家臺村困難戶顧成虎家中變化對比圖
今年,記者從顧成虎處了解到,他們一家在去年臘月搬進了政府出資蓋的新房,80平米的新房子有4間臥室,1個客廳和1個廚房。顧成虎的女兒顧文香告訴記者,她去年6月已經從阜平職教中心畢業,現在在保定市定興縣一家幼兒園做老師。每月基礎工資有1500元,再加上績效獎金,每個月有兩三千的收入。爸爸和哥哥分別在村里的工地和蘋果種植基地幫忙,算下來家里一年能有八萬多的收入。哥哥現在正談著女朋友,自己盼著新嫂子早點進門。
說起當年的大學夢,顧文香略帶遺憾地說,“其實畢業的時候我收到了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是后來因為一些原因放棄了去讀書的機會。”對于這一點,顧文香表示,不后悔自己的決定,仍然對以后的生活充滿信心。“我要讓爸媽過上好生活。我想一步一個腳印,按照自己的想法,踏實的生活。用自己的雙手回報幫助過自己的人。”顧文香的語氣很堅定。
顧家臺村:旅游業手工業并舉 龍頭企業帶動農戶
2012年1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龍泉關鎮顧家臺村的困難農戶時強調,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他叮囑當地干部和隨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要原原本本把黨的政策落實好,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2013年,河北省委組織部駐顧家臺村工作組組長郄志忠曾向人民網記者介紹,“本村多為老人、婦女留守,平均文化水平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在扶貧項目引進上,降低勞動力準入門檻,讓最廣泛的農村勞動力有機會參與進來。除了發展產業項目,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都不約而同地加強了村黨支部班子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阜平縣顧家臺村變化對比圖
4月25日,記者來到了顧家臺村。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國介紹,為了發揮支部帶頭引領作用,村里換屆選舉7名村兩委成員,
60后、70后成為村兩委的主要力量,其中有1名80后擔任村委委員。去年村里還來了一名90后大學生村官。新力量的加入讓村里的發展有了明顯的變化,思路打開了,視野也更加開闊。
2015年2月,陳國從阜平縣旅游局回村,帶領村民緊緊圍繞本地旅游業大力發展蘋果、食用菌、藥材種植、農家樂和手工業,并由鄉建院統一規劃設計,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特色旅游村。“農家樂的屋子,外表上看是一座很土的房子,但是屋里住著很舒適,是現代化的設計。”陳國告訴記者。起初,這樣的想法并沒有得到村里百姓的認同。陳國為此曾數次組織村民到外地學習考察,“讓大家伙看看人家是怎么發展鄉村旅游的。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大家覺得,我們的房子按照這樣的規劃建下去,生活會好起來。”陳國堅定地說。
為了充分利用村里留守老人和婦女的勞動力,顧家臺村開辦起一個箱包加工廠,幫助村民創收。據了解,這個箱包加工廠是從河北白溝一家皮具公司引進來的。目前已經吸納了50多名村民在廠內就業。工人每天的保底工資是50元,等到業務水平和技術提高以后,在保底工資基礎上還有計件工資。“每天掙100元不是問題。”陳國說。
此外,顧家臺村通過“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在流轉的山地上種植了蘋果550余畝,并集中建設食用菌種植園區80余畝,標準化涼棚50個,帶動了本村貧困戶20多戶50多人參與其中。“以往老百姓種地,每畝地一年連400元都不到。現在土地流轉費是每畝1000元,等到果樹成熟以后,村民還可以得到股金分紅。大棚里的香菇成熟后,按照每戶一個大棚計算,預計每個大棚每年可以有3到4萬的收入。”陳國告訴記者。
這個2012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045元的貧困山村,2015年人均純收入已達到3140元。
記者手記:期待紅色阜平脫貧夢早日實現
三年前的阜平之行,習近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斷。他鼓勵干部群眾“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大家一起努力,脫貧致富奔小康,并提出了扶貧開發工作的四項原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
扶貧攻堅,阜平一直在努力。自國家“八七”扶貧攻堅以來,阜平就是國定貧困縣,是“燕山—太行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近年來,阜平縣依托本地資源,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打破制約發展的瓶頸,努力將“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5年,全縣
GDP預計完成34億元,比2012年增長22.6%;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012年為3262元,2013年為3913元,2014年為5150元,2015年預計完成5820元。
扶貧的根本是轉變觀念。在《擺脫貧困》一書的跋中,習近平指出,“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
不論是政策脫貧,還是項目脫貧,最根本的還是思想脫貧。一個地區的貧困問題往往有著自然因素、歷史原因和人文環境的交織,要實現可持續的“脫貧”不“返貧”,關鍵在于當地百姓能夠轉變舊的貧困思想,接受新的發展觀念,自己擁有造血的功能。完成這一重任既要靠廣大扶貧干部的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也要靠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面向十三五的扶貧攻堅戰號角已經吹響,在全面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作為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根據地的首府所在地、全國著名革命老區,我們期待阜平這一在戰爭時期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紅色圣地脫貧夢早日實現,也期待阜平在和平與發展年代演繹的生動扶貧實踐為中國扶貧攻堅工作積攢下更多寶貴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