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標”難治“本” “垃圾圍壩”并非樂昌峽的“專利”,水利樞紐庫區垃圾堆積現象具有普遍性。據媒體報道,位于華中的三峽大壩近年來也屢屢遭遇垃圾圍困。每年洪水季節或三峽庫區蓄水時,大量垃圾漂浮物都會堆積到三峽大壩前,垃圾漂浮帶綿延數十公里,據統計,自2003年三峽庫區蓄水以來,僅重慶庫區13個區縣每年打撈的漂浮物總計就超過10萬噸。 “河道型水庫的漂浮垃圾處理工作一直是世界性環保難題。”陳兵說。 記者了解到,庫區漂浮物主要包括殘枝敗葉、浮萍藍藻、塑料泡沫等三種。其中,殘枝敗葉來自河流岸坡上的枯萎林木,白色生活垃圾則來自沿江各個城鄉,浮萍藍藻等水生植物則與工農業排污導致的水體富營養化密不可分。 為了清理庫區垃圾漂浮物,管理單位每年都沒少花錢。陳兵說,樂昌峽水利樞紐清撈垃圾的費用從最開始的每年20萬元增加到40萬元,明年將增加到80萬元。三年來,壩前垃圾體量不減反增,招標的費用也在增加,“錢少了清撈公司都不愿投標”。 相關人士認為,破解“垃圾圍壩”離不開上游地區的環境綜合治理和持續治理,僅靠水利樞紐一方力量進行末端垃圾清理,無疑是“割韭菜”,只能“治標”卻不“治本”。樂昌峽大壩生活垃圾的來源地是湖南郴州的5縣和廣東樂昌市的5鎮,暴露出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上述區域城鄉居民的生活垃圾處理現狀不容樂觀。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常調研也發現,受地方財力和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制約,不少地方生活垃圾隨意排放甚至往河道中直接丟棄的現象仍普遍存在,農村地區此類情況更為突出。 “垃圾圍村”才是“垃圾圍壩”的源頭。現實中,一些地方農村環境治理滯后,垃圾無害化處理甚至處于空白狀態。而“垃圾圍村”的源頭則是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村垃圾治理重視不足,制度缺失。 農村地區環保意識不強只是造成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問題的一方面。不少村民反映,村里連垃圾桶都沒有,也沒人收垃圾、運垃圾,“如果不亂扔那該怎么扔?”有村民說,“不給群眾方便,群眾自然就隨便。誰愿意讓村里臟兮兮的?” 事實上,在農村垃圾處理問題上,中央和國家層面已多次明確表態。“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2015年,住建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中央政府層面第一個專門針對農村垃圾的文件。 在廣東,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是我國首個省級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該條例明確,要建立完善城鄉保潔制度、管理隊伍和收運網絡,將生活垃圾清掃保潔、收運處理范圍從城市延伸到鎮村地區,實現了環衛保潔和垃圾收運處理全過程覆蓋。 近期,廣東省政府已啟動粵東西北地區新一輪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到2018年底,粵東西北地區12個市全域及惠州、江門、肇慶縣域地區城鎮要新增污水處理設施816座、農村污水處理站29506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42座、治理存量生活垃圾處理場37座、新建建筑垃圾消納場80座。 為此,廣東省財政出資20億元設立政策性基金,運用PPP模式,計劃撬動約200億元社會資本投向粵東西北等地區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領域。 新八村位于南嶺山脈深處,是廣東清遠連州市三水瑤族鄉的一個行政村,盡管僅700余人口,但卻是連州“母親河”——湟川河的最上游,環境敏感。 “以前的生活垃圾直接倒進河里,生活污水亂排,的確有點‘臟亂差’。”新八村委會副主任唐佳良說,現在鎮、村委會、村小組三級每年拿出15000元雇了3個村民負責垃圾收集,鎮里的垃圾收集車每隔三天到村收集一次,“刮再大的風也看不見塑料袋子亂飛了”。 全流域污染聯防共治 “垃圾圍壩”折射出江河流域一些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治理尚存諸多短板,跨區域、跨部門的全流域污染防治長效機制有待加強。相關人士認為,如果政府監管跳不出“垃圾圍壩—重金清垃圾—垃圾再圍壩”的“死循環”,割韭菜式的垃圾清撈無法實現標本兼治。 近年來,行政區域間跨界水污染事件糾紛多有發生,但由于取證難、鑒定難、執法難,上下游地區出于維護自身利益,往往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導致糾紛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到位。 “目前粵湘兩地已就河流重金屬污染建立了環保聯動機制,未來也應探索建立跨區域垃圾處理機制,進行專題研究。”樂昌市環保局黨組成員曹海雄說,包括生活垃圾在內的江河污染治理僅靠一省一市的一個部門是搞不定的,亟待完善跨區域、跨部門的聯動協調機制。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鄭學林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由于生態系統是不可分割的,水、空氣等環境因素具有流動性,而目前環境監管、資源利用是以行政區劃為界限,行政權力配置與生態系統相割裂的沖突,導致跨行政區劃污染問題不易得到有效解決。 “治理江河污染可探索分段治理模式,把沿河流域的鄉鎮作為主體,劃片分包,負責該段河流的環境治理工作。”曹海雄說,對出現問題的河段,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真正傳導壓力,讓公共管理者成為治污的“主力軍”。 廣東省70%的水資源量為過境水,東江、西江、北江、韓江、九洲江等干流或主要支流均由外省流入。據了解,廣東省環保廳已經先后與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四個相鄰省份環保廳簽訂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治協作框架協議,初步建立了跨界流域污染防控、聯合監測和預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環境污染糾紛協調處理、工作會商和交流等機制。 “要用全流域治理的思路,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廣東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事實上,此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今年3月21日,財政部、環保部在福建省聯合召開部分省份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推進會。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廣東與福建、廣西分別簽署汀江-韓江流域、九洲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協議。 根據協議,廣東將撥付廣西3億元,作為2015-2017年九洲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資金,撥付福建2億元,作為2016-2017年汀江-韓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資金。以九洲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考核為例,水質監測重點指標包括pH值、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等5項,其考核目標為跨省界斷面年均值達到Ⅲ類水質。 相關專家認為,此次粵閩桂三地合作治理和保護流域,就是試圖破解“下游地區要好水,上游地區要資金”的問題,通過上下游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機制,更好地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形成長效機制。 |
相關閱讀:
- [ 05-08]一季度漳州水利投資超10億元 含44個重大水利項目
- [ 05-06]政策力挺防汛工程建設 水利行業景氣度望提升
- [ 05-02]省水利廳廳屬事業單位公開招12人|榕至滬等方向列車車票緊張
- [ 05-02]福建省水利廳廳屬事業單位公開招12人 5月12日前報名 “福州水務”微信公眾號上線 可在線查詢繳水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