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崗底的蘋果樹再一次綠了,為這片土地嘔心瀝血的李保國老師卻永遠地走了。圖為李保國教授幫扶基地崗底村的蘋果園。新華網記者 張雪花攝 新華網記者 張雪花 他是象牙塔里的二級教授、博導。他的微信名字叫“老山人”。 老山人,名副其實。30多年奔波于太行山的他,臉色黝黑,笑容憨厚,衣著樸素,走路生風,在老鄉們的眼里,他已是地道的山里人。 2016年4月10日凌晨,他走了,離開他摸爬滾打了無數個春夏秋冬的山里歲月,離開他心心念念的太行山扶貧開發,離開他心血相予的鄉親百姓,離開他傾心教培的學生,離開了他深愛的家人,走了。 隨著噩耗的不斷蔓延,從河北保定到邢臺到石家莊,前南峪、崗底、綠嶺、葫蘆峪……太行山一片嗚咽。不敢相信這一消息的老鄉們相互問詢著,希望這不是真的,他們的李老師不會拋下他們就這么走了…… 各地的鄉親們自發在村里設置靈堂為他守靈,祭奠他們喊了幾十年的李老師;數十萬網友在手機微信中為他點亮燭光,懷念這個以大山為家的“老山人”。 巍巍太行,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深刻在百姓心坎的名字——李保國。 李保國,河北農業大學教授,經濟林專家、山區治理專家。 自1981年大學畢業到2016年4月離世,李保國35年如一日,心無旁鶩致力山區開發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足跡踏遍太行山的山山水水,先后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配套栽培技術等優質品牌產業化技術,幫助山區農民實現增收28.5億元,帶動10萬多群眾脫貧致富,被譽為“太行新愚公”。 一個原本可與書香為伴、歲月靜好的大學教授,何以扎根山區30多年?在春去春又回的大山里,他度過的是怎樣的歲月?他的離世為什么讓那么多人黯然神傷? 近日記者趕赴太行山,沿著李保國生前戰斗的足跡,追訪了這位“老山人”。 “活著干死了算!”“太行新愚公”30余年治山不已 “李老師是累死的!”李保國去世后,熟悉李保國的人都這樣說。學生手里的一張日程表,記錄了李保國去世前的行程:“4月1日,邢臺—南和;4月2日,邢臺—前南峪;4月3日,邢臺—南和;4月4日,邢臺—保定……”李保國生前最后48小時的“行程清單”更是令人驚愕……這樣的工作強度和密度,就是鐵人也受不住。 “今年春節過后,他就肉菜都吃不下,每天只能就著咸菜吃幾口米飯,一下子瘦了十幾斤,臉色黑黃……可是一到山里,他就跟好人兒似的,什么都忘了。”李保國的愛人郭素萍說。 1998年重度糖尿病,2007年重度疲勞性心臟病。長期超負荷的工作與無休止的奔波,一點點侵蝕著李保國的健康。李保國的博士研究生孫萌說,年后跟李老師去山里,老師連上個緩坡都會憋氣,只能半途緩緩再接著爬。 “活著干死了算!”李保國生前常半調侃地說。大家都勸他休息下好好看看身體,可他惦著他的果樹惦著鄉親們,總沒有時間,“你不知道我在下面跑有多享受!”他說。 每年在山里“務農”200多天,起早貪黑。 一輛越野車,一年行程4萬公里。 前南峪、崗底、綠嶺、葫蘆峪……是李保國扎在太行山區的一個又一個“戰場”。 1981年-1996年,前南峪。大學畢業留學任教沒幾天,李保國便進駐太行山。為了改變前南峪土層瘠薄、干旱缺水、“年年造林不見林”的難題,李保國與課題組同事風餐露宿、起早貪黑,進行了數千次山體整地爆破試驗。他們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理論開創了太行山綠色生態發展新模式。 1996年-2003年,崗底。為了研發無公害蘋果栽培配套技術,李保國常年吃住在崗底村,白天鉆果園查看情況,晚上上山用黑光燈測報蟲情,夜間分析研究解決方案,開發了富崗蘋果生產的128道工序,實現了優質無公害蘋果生產的標準化,帶動了當地優質蘋果產業的發展。 1999年開始,李保國又在太行山干旱丘陵崗地臨城開辟了治理戰場。他踏遍亂石遍地、荊棘叢生的荒崗,確立了“聚土聚水”開發策略,成功選育出獨一無二的核桃品種——綠嶺核桃。如今配套技術成果被太行山丘陵地區農民復制,僅邢臺市薄皮核桃年產值就超過20億元。 2009年開始,在平山葫蘆峪,他把山區“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技術做成標準化模板,創建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樣板; 2014年,在南和縣他開始紅樹莓種植技術研究,建立全國第一家紅樹莓組培中心; …… 在李保國帶的碩士博士印象里,李老師永遠“趕”在路上。 一輛越野車就是李保國流動的家,不停地從一個幫扶基地奔向下一個基地,是李保國的常態。把后座放平稍微躺一會兒,就是李保國難得的休整時間了。 對此,李保國心里有自己“賬本”。他說,能多去一個地方,就不能少去一個地方,多去一地也許就能改變更多百姓的生活,多值! 崗底村委會主任楊灃軍清晰記得,2013年4月19日那場罕見的“倒春寒”。大雪、低溫使正值花期的崗底蘋果“危在旦夕”,第一時間得知消息的李保國先是“遙控”指導鄉親們連夜晃樹搖雪、燃草熏煙,又不顧天寒路凍長途驅車沿著雪路趕到崗底,帶著鄉親們給果樹噴施氨基酸……當年很多地方的蘋果都絕收,而崗底的蘋果僅減產10% 如今,在李保國戰斗過的一個個幫扶基地,蘋果樹掛果了,核桃林綠了,昔日缺吃少穿的窮山村山青水秀富起來了,而他——鄉親們打心里愛戴的李老師卻永遠地走了。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