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是一個系統設計,每項任務都很吃重,各項任務之間有關聯互補作用,都要統籌兼顧,動態優化,積極推進。從具體操作看,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階段也要有不同的著力點。年初以來,一些政策已陸續出臺,比如,降成本的措施不斷充實,補短板的力度不斷加大。下一段,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等措施也會向縱深推進。這項工作的“減法”色彩較濃,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錢,即就業和債務問題,難度和要求都比較高。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更多地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好決定性作用。但“解鈴還須系鈴人”,減少行政干預離不開政府自我革命 ■那些本身沒有行政干預、市場機制發揮較好的領域,就別再去指手畫腳了 問:年初至今,去產能、去庫存開始在一些地方初顯成效,但行政干預在其中擔當著重要角色,由此引發一些爭論,甚至有輿論質疑“去產能”是“一刀切”“搞攤派”“計劃經濟老一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行政手段是否必要?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應當怎么擺? 權威人士:這里要厘清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問題。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更多地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好決定性作用。但是靠什么手段能做到這一點?“解鈴還須系鈴人”,減少行政干預離不開政府自我革命。比如,減少對“僵尸企業”的補貼,不靠行政命令、單靠市場行嗎? 當然,那些本身沒有行政干預、市場機制發揮較好的領域,就別再去指手畫腳了。比如,消費品領域市場化程度高、競爭相對充分,市場能夠自動出清,他們去不去產能完全可以依靠市場調節。一句話,不管用哪種手段,最終都是為了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把握好的關鍵點。 完成“五大任務”,各級政府要積極作為、主動作為、帶頭作為: 去產能,各地要明確具體任務和具體目標,加大環保、能耗、質量、標準、安全等各種門檻準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僵尸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 去杠桿,要在宏觀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依法處置非法集資等亂象,切實規范市場秩序。 去庫存,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等配套制度。 降成本,就要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 補短板,就要注重脫貧攻堅的精準度,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里來、投到哪里去”的體制機制。 ■短期內,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可能存在矛盾。處理好“穩”與“調”的關系,關鍵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把深化改革作為主要抓手 ■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 ■要加減乘除并用。在去掉無效產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相當多的地區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區,讓人感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問:現在對去產能、去杠桿有些疑慮,認為與穩增長存在一定沖突,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這個問題怎么看?市場出清了,后面能否接得住接得好? 權威人士: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處理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 從長期看,穩增長與調結構是一致的,結構調整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和保障,去產能、去杠桿有助于結構優化和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對這一點,大家有很強的共識。但在短期內,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可能存在矛盾。例如,去產能或許會影響一些地方的GDP和財政收入,去杠桿會使一些風險顯性化。但如果不去,不要說長期穩不住,短期效果也越來越差,“僵尸企業”會越來越多,債務越積越重,加劇財政金融風險。處理好“穩”與“調”的關系,關鍵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把深化改革作為主要抓手。 必須明確,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比如,一些產能過剩領域的企業,虧損加大,拖欠的工資增多,銀行很痛苦,職工也很痛苦,而且越拖越痛苦。怎么辦?長痛不如短痛。對這些企業進行“清盤”,既可以釋放出土地、信貸等稀缺資源,也使這些企業的職工在納入社保、接受培訓后走上新崗位,看到新希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減乘除并用。在去掉無效產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這既需要決心,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努力、實實在在的政策。實踐證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相當多的地區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區,在這輪發展中,孕育了一大批新動力,顯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感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不過,個別地方舊的矛盾、歷史負擔較大,短期調整確實難以見效,但也得邁開步子,“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相關閱讀:
- [ 05-04]美元貶值中國經濟向好 人民幣中間價創年內新高
- [ 04-26]鄂爾多斯8年前規劃北方陸家嘴 仍有村民喝污水
- [ 04-12]“中晉合伙人”微信群已更名為“相信明天”(圖)
- [ 03-05]中國經濟“巧調控”融入更多“相機”元素
- [ 03-04]傳中國1.27萬億元不良貸款將打包賣給全球投資者
- [ 01-19]201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25%
- [ 01-10]中國經濟地位角色并未發生實質變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