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濟風險怎么防? ■今年伊始發生的股市匯市動蕩,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場的這種“超調”行為簡單理解成只是投機帶來的短期波動,而要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內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在現實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對各類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隱患,監管部門要密切配合,摸清情況,做好預案 問:去年至今,銀行業利潤下滑和不良資產率上升頗受關注。一季度資本市場也一度發生較大波動。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能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權威人士: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這個核心出了問題會拖累全局,會拖累全面小康的實現。盡管我國金融風險整體可控,特別是銀行體系總體抗風險能力較強,但今年伊始發生的股市匯市動蕩,也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場的這種“超調”行為簡單理解成只是投機帶來的短期波動,而要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內在脆弱性上找原因。其中,高杠桿是“原罪”,是金融高風險的源頭,在高杠桿背景下,匯市、股市、債市、樓市、銀行信貸風險等都會上升,處理不好,小事會變成大事。 當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去杠桿。在利用貨幣擴張刺激經濟增長邊際效應持續遞減的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對各類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隱患,金融監管部門要密切配合,摸清情況,做好預案。目前銀行壞賬處于上升趨勢,是經濟問題在金融部門的必然反映。只要我們勇于面對,主動應對,不掩蓋和拖延風險,結果就沒那么可怕。 ■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保人不保企”,把人員的安置作為處置“僵尸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訓的培訓,能轉崗的轉崗,確實不能轉崗的要做實做細托底工作 問:伴隨“去產能”,部分地區和企業出現人員下崗,這在鋼煤行業更突出,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現群體性事件。請問“去產能”是否會給就業帶來沖擊,進而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應該怎樣妥善處置? 權威人士:穩定和擴大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就業形勢總體是穩的,沒出現大的波動。同時,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問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高技能人才短缺,技能較差的簡單勞動力有所過剩,勞動力市場正發揮調整功能,但更要緊的是加強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當前就業領域最突出的問題是,對“僵尸企業”的處置、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會引起下崗壓力顯性化。這輪下崗的行業和地區較集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其中很多是40—50歲職工。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完善相關政策,講究工作方法,穩妥審慎地去產能: 一是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于處置“僵尸企業”。我們強調要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但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二是要把人員的安置作為處置“僵尸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訓的培訓,能轉崗的轉崗,確實不能轉崗的要做實做細托底工作。要有人文關懷,帶著感情,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既幫他們解決好生活困難,又助他們提高再就業能力。這次產能過剩帶來的一大教訓是,距離上一輪國企改革10多年后,國企“人浮于事”仍很嚴重,職工“下不來”“裁不掉”,企業辦社會、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問題依然突出。本輪國企改革一定要在這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真正把國企建成能面對市場競爭、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現代企業。 ■社會上認為通脹的人在增加,認為通縮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還不能匆忙下結論 ■保持警覺,密切關注價格的邊際變化,尤其是工業品、消費品、資產的價格及其相互作用。對部分食品漲價問題,既要加強調配、保障供給,也不能反應過度,干擾價格信號 |
相關閱讀:
- [ 05-04]美元貶值中國經濟向好 人民幣中間價創年內新高
- [ 04-26]鄂爾多斯8年前規劃北方陸家嘴 仍有村民喝污水
- [ 04-12]“中晉合伙人”微信群已更名為“相信明天”(圖)
- [ 03-05]中國經濟“巧調控”融入更多“相機”元素
- [ 03-04]傳中國1.27萬億元不良貸款將打包賣給全球投資者
- [ 01-19]201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25%
- [ 01-10]中國經濟地位角色并未發生實質變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