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時論:看待中國經濟必須堅持兩點論
2016-05-10 10:59:02??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發《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詳細回答了中國經濟形勢怎么看、宏觀調控怎么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推、預期管理怎么辦、經濟風險怎么防。從很大程度上說,權威人士訪談是對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的全面深入解讀。學習好訪談文章,對于我們正確判斷當前經濟形勢、滿懷信心做好全年經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于調整中的中國經濟怎么看?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強調堅持“兩點論”,分析問題一分為二,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所以,面對一季度經濟數據,要用兩點論來判斷,一方面要堅定信心,看到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城鎮新增就業、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等主要經濟指標符合預期目標,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農業生產保持良好勢頭,工業企業效益改善,服務業比重繼續提高,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另一方面也要正視問題,看到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一些實體企業生產經營仍然困難,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民營企業投資大幅下降,房地產泡沫、過剩產能、不良貸款、地方債務、股市、匯市、債市、非法集資等風險點增多。由此判斷,中國經濟運行將是L型的走勢,今后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但一旦回升,就會持續上行并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 同樣是基于兩點論,還應該看到當前經濟運行分化趨勢愈益明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企穩回升勢頭強勁,但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一些資源型省份的經濟依然比較困難。這種分化既有歷史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能不能主動適應引領新常態,能不能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真下功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往往向高收益領域集中,出現產業同構化趨勢,一段時間后,就會形成產能過剩,產生過度競爭,超額利潤消失。此時,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這兩種情況必將形成分化趨勢,是市場規律使然。實踐證明,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重視創新和質量效益的,發展態勢都比較好;反之,壓力都比較大。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在可預見的未來,在經濟分化中,我國將不斷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但有些地區、行業和企業日子也會越來越難熬。只有看到差異,認識到原因,才能妥善應對各種難題,主動促改革抓創新,力爭迎頭趕上。 做好接下來的經濟工作,必須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確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堅持兩點論。要正確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句話,供給側是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必須作為主攻方向,而需求側起著為解決主要矛盾營造環境的作用,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要把控好“度”,無論是需求政策還是供給政策,無論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還是結構政策,無論是發展政策、改革政策還是社會政策,都要既不過頭,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確、政策對路,一旦用力過猛,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釀成風險。要處理好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在短期內,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可能存在矛盾,但從長期看,穩增長與調結構是一致的,結構調整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和保障,去產能、去杠桿有助于結構優化和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如果不去,不要說長期穩不住,短期效果也會越來越差,“僵尸企業”會越來越多,債務越積越重,加劇財政金融風險。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兩點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經濟今年以來總體保持平穩發展,但下行壓力較大,不確定因素較多。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發展新階段新任務,全省各地區各部門必須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堅持兩點論,講究辯證法,對成績不能說過頭,對問題不能視而不見,善于抓住本質、把握規律,善于統籌協調,保持戰略定力,充分估計可能遇到的困難,一季一季抓好經濟工作,確保廣東“十三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為全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提供重要支撐。(南方日報評論員) |
相關閱讀:
- [ 05-10]虛假評價有損網絡經濟健康發展
- [ 05-10]看待中國經濟必須堅持兩點論
- [ 05-10]5·18逛展可看四大主題 體現海絲海峽特色|6·18將舉辦互聯網經濟專題展及對接會
- [ 05-10]臺灣“僵尸般”經濟如何挽救? 聽新當局如是說
- [ 05-10]黃岡師范學院:“智庫”研究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