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逾3000家生鮮電商,業內稱99%不賺錢 日前,“壹號土豬”正式簽約天貓生鮮,后者成為其唯一官方授權線上平臺。 該公司創始人陳生表示,未來他們將由傳統企業轉向互聯網生鮮電商。 目前國內生鮮市場規模超過萬億元,但線上份額僅占3%。業內人士指出,市場前景看起來很美的生鮮市場,是當前傳統零售商業抵擋電商的最后一塊領域,同時也是電商最難啃的市場,雖然吸引包括天貓、京東、1號店等紛紛投巨資進入,但至今仍鮮有盈利者。 行業 多數企業“虧本賺吆喝” 線上生鮮市場看起來很美,然而縱觀過去多年來的生鮮電商大部分處于“虧本賺吆喝”狀態。 2013年就進入生鮮行業、此前雄心勃勃的順豐優選前CEO崔曉琦,在今年初寫下《我暫時不會再碰生鮮電商了》,直指生鮮電商“到處都是坑”。 崔曉琦算了一筆賬:生鮮電商的產品毛利率20%、30%,但倉儲運營的成本能占到1/3,物流成本可能又占1/3。“目前客單價能有100多元算不錯,但還是太低,只有把客單價提起來,才能把成本占比降下來。” “我曾經覺得生鮮電商能夠賣出高溢價來,但他真的能做到盈利嗎?我覺得不太可能。說實話,現在白領愿意花168元買10斤橙子的人也不是很多。”崔曉峰說,“巨頭現在去做生鮮,去投資生鮮,不排除是為了卡位。對巨頭們來講,一年虧幾億元不算什么,但是對于一家初創企業來講,如果一年做幾個億虧幾個億,就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生意了。” 中國零售業生鮮研究中心委員李長明曾向媒體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至少有3000家生鮮電商,99%的生鮮電商都在虧損。此外,本來生活創始人CEO喻華峰去年在一次訪談中稱,目前及很長一段時間內,本來生活網仍將是虧損“砸錢”模式,整個行業也還需要不斷地投入,來培養用戶。 業內分析,生鮮電商虧本難盈利的原因包括訂單不夠、成本太高、冷鏈配送難等問題。 其中,冷鏈物流投入就是一筆回收期長、投資巨大的資金壓力。此前,百果園董事長余惠勇對外透露,其A輪4億元融資最大頭將花在供應鏈的深耕上。包括中糧我買網、天天果園等平臺,亦相繼投入重金自建冷藏倉儲跟冷鏈宅配物流體系,從投資規模來看,均在1億元上下。這些自建物流的生鮮電商們,還面臨著漫長的成本回收周期,“從目前生鮮電商經營規模來看,成本收回周期最少要5至10年時間”。由此可見,生鮮電商的運營成本,非一般企業可承受。 業內 生鮮電商市場或超萬億 陳生也認同,目前生鮮電商絕大多數都是虧本不盈利的。 那么,為何“壹號土豬”還要迎難而上?是因為他預判,至今尚難被互聯網攻克的生鮮市場,經歷前些年的積累,很快將迎來爆發期。“一旦有移動互聯網聯系生鮮的源頭,超市等中間環節將喪失壟斷優勢,未來3至5年電商將重構生鮮市場。”從消費市場來看,人們對生鮮電商的需求亦強勁增長。隨著80后、90后逐漸成為主流消費人群,他們顛覆了傳統生鮮的購物習慣。 據悉,近兩年生鮮市場增長強勁,以天貓為例,旗下生鮮業務去年12月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億元,同比增長400%;此外,京東超市、1號店等生鮮業務每年也以30%以上的增速發展。 陳生認為,與其他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不同,他采取的是F2C,即產品直接從工廠、農場送到消費者手上,將中間多重環節刪除,節約了成本;而當前很多電商的模式是B2C,即既要受上游農產品供應商的壓力,又要受中游平臺、物流等環節的成本壓力,再加上生鮮自身損耗大,在多重壓力之下,虧本是難免的。至于物流配送,與天貓合作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中其冷鏈物流優勢。 天貓生鮮總經理何春雷認為,生鮮電商未來市場規模有望超過萬億元。 不過,對于F2C這種新模式的生鮮電商,未來能否盈利,走出生鮮電商“虧本賺吆喝”的泥沼,有業內人士認為,尚有待觀察。 南方日報記者 歐志葵 |
相關閱讀:
- [ 04-18]民生直銷銀行推出基金新聞資訊服務
- [ 04-18]民生直銷銀行上線繳費支付功能 成為國內首例
- [ 04-18]第五屆通海別克廠家直銷大型閉館團購會 圓滿成功
- [ 04-13]福州進口商品直銷中心開發旅游經濟打造3A級景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