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
2016-05-11 10:39:3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人民網北京5月10日電(沈王一)昨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題為《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的文章,這是繼去年5月20日、今年1月4日后,權威人士就經濟發展問題第三次發聲。就此,記者采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敏。兩位學者認為,權威人士采訪中釋放了開局首季經濟信號,面對目前的經濟形勢要主動應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去杠桿。 “退一步”為了“進兩步”: 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和V型,而是L型 “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對此,一定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權威人士表示,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胡敏表示,雖然新常態背景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胡敏認為,盡管1到4月份經濟指標回升,但是正如權威人士所言“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李義平認為,現階段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只有調整好結構才能更好的發展。而結構調整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政策“避免一驚一乍”: 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 近年來,對于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期不是很穩定,樂觀情緒與悲觀論調并存。人民日報記者向權威人士提問“應當如何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的情況?”。權威人士表示,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要善于進行政策溝通,加強前瞻性引導,提高透明度,說清政策目的和涵義,減少誤讀空間,及時糾偏,避免一驚一乍,不搞“半夜雞叫”。 李義平談到,權威人士指出的“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是如何讓大家將發展信心轉化為發展動力。地方政府和企業要認清經濟發展的形勢,主動調研并調整發展思路。我們的目光不能停留在具體工作層面,還應該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深入原理層面進行思考和總結。胡敏認為,政策波動大就會影響下一步的預期,要加大宏觀調控政策力度穩增長,夯實基礎影響市場。 |
相關閱讀:
- [ 05-03]“民告官”激增檢驗政府權威與司法公信
- [ 04-28]4歲女童無左耳父親求助不為捐款 專家發權威建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