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病毒式”產業鏈 “朋友圈”里為何“雞湯文”盛行?這不得不從社交網絡背后盤根錯節的“雞湯產業鏈”說起。 相對于報刊、電視及網站,以自媒體為主的社交網絡渠道,缺乏專業廣告審核機制,因此也就成為許多違規廣告的“必爭之地”。這些廣告大多數集中在美容、減肥、保健等領域,內容魚龍混雜,同時又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利益。而“雞湯文”的傳播鏈背后也包含了一種以“眾包分發”為特點的“病毒式”利益鏈條。 “轉發分享文章就能賺錢,1分鐘賺1元,躺著月入萬元。”這樣的廣告語在網友的微信群、QQ群以及朋友圈里屢見不鮮。據媒體調查發現,這些廣告多由雞湯文第三方平臺所發,為了誘導用戶轉發文章,轉發者可以獲得一次1到6分錢的收益。用戶還可以招收下線,從而分享下線轉發文章所得收益,構成了一種類似于傳銷的“病毒式”傳播網絡。而在這個過程中,一篇轉發10萬次以上的文章,內容分發平臺約可獲得3萬元的灰色收入。 如何整治“污染源”? “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清理“雞湯文”及“虛假信息”亂象,以監管整治網絡空間的“污染源”至關重要。 早在去年3月,微信平臺就曾出手整治“雞湯文”亂象,對于朋友圈里誘導分享的行為進行處罰,形式包括刪文、限制賬號功能或封禁賬號等。然而,整頓措施雖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未摧毀“雞湯文”背后的利益鏈條。究其原因,主要是騰訊官方對“雞湯文”的整頓以接受舉報和提示風險為主,監管往往滯后且無力。 然而,“雞湯文”及“虛假廣告”領域并非“監管真空”。去年9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廣告法》正式實施。國家工商總局廣告監督管理司司長張國華明確指出,在微信上以盈利為目的違法廣告發布者,將根據新《廣告法》查處。同時,張國華也坦言,對于朋友圈和個人公眾號上發布的廣告,還無法通過工商系統抓取等功能主動監管,但可根據舉報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查。 對此,輿論不斷呼吁網絡管理部門、工商管理部門、公安部門等承擔起監管責任,建立技術監管體系和備案登記制度,從而讓久被“雞湯文”亂象污染的社交網絡“洗洗澡”、“出出汗”、“消消毒”,還網友一個干凈整潔的網絡空間。本報記者盧澤華 |
相關閱讀:
- [ 05-10]雞湯文的“毒”該用什么樣的藥來解
- [ 05-10]轉發賣廣告的雞湯文當負連帶責任
- [ 05-10]當心雞湯文 遇到虛假廣告
- [ 05-10]把雞湯文和廣告區分開來
- [ 05-10]傍上雞湯文的虛假廣告非法律“擦邊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